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5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滑石的颗粒粒径、形貌、晶型等对其应用的实效性、终端产品的性能产生极大影响,目前主要研究其表面改性,而有关微观形貌及晶体结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粒度分析仪结合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技术对辽宁滑石粉在高强度机械力研磨作用下的微形貌和晶体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滑石粉原矿混合物中MgO与SiO2的分子个数比约为0.45,该数值明显低于纯滑石粉晶体中MgO与SiO2的分子个数比0.75。此类滑石为典型的单斜晶系,研磨作用使滑石粉由晶态转变为非晶态结构,其层状结构的有序化和键合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滑石粒度随研磨时间变化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循环过程。研磨后粉体形貌存在差异,细化的小颗粒粉体因团聚而呈"准球体",且随着研磨的进行出现细化-团聚-细化的反复过程。此结论对于滑石的深加工与应用及其相关矿物粉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2.
石墨尾矿作为一类二次资源,当云母类矿物的含量在10%以上时,具有回收利用价值。黑龙江某地石墨尾矿中含有10%以上的云母类矿物,但其细度(500~800目)低于常规的云母矿,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组成,再结合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光学显微镜与纯矿物进行对比,由此鉴定云母类矿物种属。XRD研究初步表明石墨尾矿含有的云母族矿物属于白云母亚类或黑云母亚类。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尾矿中的云母矿物与纯绢云母矿物均以片状和鳞片状为主要存在形态,而纯黑云母主要以片状形式存在。尾矿的Si O2含量为5%~13%,Al2O3含量为4%~8%,与纯绢云母接近。光学显微镜鉴定显示在正交偏光下石墨尾矿中的云母颜色和纯绢云母类似,而与纯黑云母截然不同。综合以上结果最终可确定该地石墨尾矿中的云母族矿物为白云母亚类中的绢云母。本研究为后续石墨尾矿的选矿工艺奠定了基础,也可应用于类似细度绢云母的鉴定。  相似文献   
243.
X射线能谱元素像分析技术(EDS-Mapping)可直接观察岩石光片中目标元素的分布特征。本文采用高分辨扫描电镜及配置的X射线能谱仪综合分析技术,对山东归来庄金矿中碲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分布特征和组合规律进行研究,定性确定含碲矿物、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矿物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金矿中含碲矿物有棱角状碲金银矿、碲化铅等,以浸染状形貌他形镶嵌于主矿物他形石英和片状云母之间,颗粒大小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极不均匀。对典型含碲矿物的微区成分进一步精确测定,得到碲金银矿和碲化铅的化学式为Ag_(0.85)Au_(2.55)Te_6和Pb_(0.52)Te_(0.48),其中碲金银矿成分明显异常。本文研究为稀散分布微细矿物的成分、形态分布及与围岩关系建立了一套先进实用的表征方法,可为含碲金矿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44.
内蒙古东升庙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深部裂隙带中发育有氧化及水溶液淋滤作用产生的氧化淋滤泥,从微粒的角度研究这些氧化淋滤泥的组分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可以反映矿床内部的氧化作用和次生变化,从而进一步的研究矿床内部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变特征,对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采集矿床内部不同部位的氧化淋滤泥样品,使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内部微粒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矿床内部氧化淋滤泥主要由铁镁等金属的硫酸盐微粒、黏土矿物微粒和石膏微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极少量的氧化铁微粒,不同部位样品的组分和微粒特征也略有差异。研究表明该矿床氧化淋滤带内多种矿物经历了复杂的后生氧化淋滤作用,矿床内部不同部位环境也有所差异,而这些特征和差异可以反映出矿床内部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和矿山环境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245.
页岩储层中的有机质不仅是生成烃类的核心要素,也是生成孔隙的关键因素。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评价表明,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及成孔能力差异明显。但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识别及评价工作主要以有机地球化学的方式进行有损测试,因此无法在显微尺度上定量评价有机质的类型及含量分布。以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基于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MAPS)表征技术重点对有机质富集的龙一1亚段,进行有机质显微组分的图像识别,并运用显微组分分析法定量判别有机质类型,解析其垂向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龙一1亚段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为主,其中Ⅱ1型干酪根占主导地位;有机质类型在龙一1亚段层间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其中1113小层发育强滞留缺氧富笔石页岩微相沉积环境,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使得层段内富集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而1214小层发育中滞留贫氧含笔石页岩微相沉积环境,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不利于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的富集与保存。  相似文献   
246.
为研究寿山水坑石的矿物成分、内含物、微量元素及产地特征,采用了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LA-CP-MS等测试方法。红外光谱和XRD测试结果显示水坑石的矿物组成以地开石为主,珍珠陶石、叶腊石、伊利石在部分样品中作为次要矿物存在;XRD图谱显示地开石有序度较低。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萝卜纹的矿物颗粒比基质部分细小,呈不定向排列;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以自形与它形两种形态镶嵌于地开石基质中。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萝卜纹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硫磷铝锶石,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为黄铁矿。LA-CP-MS测试结果显示高山石、水坑石、田黄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区别,使用判别分析建立三者的判别函数,对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估计值为90.8%。水坑石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水坑石的原生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萝卜纹和黄铁矿均为原生包裹体。后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高山石、水坑石、田黄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差别,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水坑石中轻稀土元素的迁移;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三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247.
本文主要以湖北天然绿松石、浸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为研究对象,结合优化处理工艺过程及所用的胶水混合液,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宝石学现代仪器的测试分析,研究有效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注有色胶绿松石的测试方法。结果表明,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颜色较呆板,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相对密度较低且在长波紫外荧光灯下显示强至弱的蓝色荧光;扫描电镜下可见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微晶之间的空隙被不同程度的胶质物充填,但该方法为有损法,不推荐使用;红外光谱中2 930、2 860、1 730、1 460 cm-1附近由有机物基团振动所致的红外吸收谱带可有效区分三者,是最为快速、无损、准确的方法;拉曼光谱中2 942、2 873、1 452、1 620、830 cm-1附近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或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重要依据;紫外可见光谱中较弱的429 nm吸收峰和宽缓的677 nm吸收带可作为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鉴别依据,但无法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  相似文献   
248.
东大杖子墓地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等级极高的战国时期墓地,自发掘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墓葬以及随葬品类型学、文化性质等方面,缺乏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研究。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表面电离型固体质谱仪对该墓地出土的7件青铜样品进行了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成分测试结果显示7件样品中有4件为铅锡青铜,2件为锡青铜,1件未知,器物功用和合金性能基本相匹配;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部分器物的铜料不大可能来自内蒙古林西大井、辽宁红透山以及山西中条山等铜矿; 5件铅含量大于2%的样品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 685~17. 941、15. 530~15. 612、38. 080~38. 404,其铅料来自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的可能性极大。本研究有助于探索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同时为研究战国时期辽西与辽东半岛的金属资源贸易和流通以及辽东半岛资源开发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249.
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方法研究页岩有机孔三维结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页岩中纳米级有机孔的大小直接影响页岩气含气量,其连通性亦对气体运移和开采至关重要。本文选择漆辽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在纳米尺度上(10 nm)进行有机孔结构的三维重构。研究结果表明:(1)FIB-SEM方法适用于微米级页岩的纳米(3 nm)孔隙结构特征研究。(2)蜂窝状有机孔发育均匀,孔径集中于10~200 nm,连通性较差;界面有机孔孔径集中于200~300 nm,局部连通性较好。(3)页岩总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成正比。研究认为,对于以有机孔为重要储集空间的页岩,有机质分布越集中,连续性越好,研究孔隙度的表征单元体尺度越小。  相似文献   
250.
对于微量沉积物,利用扫描电镜获得的颗粒图像统计粒度参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需要解决被统计颗粒的最小样本量这一基本问题。使用北京市区降尘、中国北方的淡黑钙土和栗钙土3种微量样品,利用S-4800型扫描电镜获得的图片,对颗粒平均粒径、标准差和标准误,以及偏度和峰态等粒度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确定不同平均粒径的微量样品的最小统计样本量。结果表明:对于平均粒径约25μm的降尘样品,最小样本量为800;平均粒径100μm的淡黑钙土,最小样本量为1100;平均粒径约180μm的栗钙土,最小样本量为1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