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的工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质资料,柴达木盆地的基岩(结晶基底)埋藏深度,可达十公里以上.勘探这样深的基岩,利用反射和一般折射方法是不容易得到良好的效果.1958年6月,在柴达木盆地开始试验低频地震的方法,来接收基岩面的折射波.所用检波器的谐振频率为13周/秒,放大器最低谐振频率为8周/秒.最大接收距离为100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82.
折射波法探测断层的模拟试验——记录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折射波法对断层进行勘探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观察到上、下盘的正常折射波及棱上的绕射波,而且还可以看到因绕射、透过所产生的一些次生异常波.这些波郁同时在记录上出现,并构成一幅复杂的波形图.如果不能一一地识别它们,并掌握它们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就无法正确地识别及解释断层.以往一些文章多半讨论板状介质边缘上的绕射现象,而未涉及上、下盘同时存在时,折射法记录上可能出现的次生绕射、折射波. 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了超声波脉冲地震模拟仪进行了实验,对不同大小断距情况下的折射异常波及次生波进行了研究,回答了有关断层勘探中必须阐明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3.
本文引用超声波地震模拟实验的结果讨论了弯曲界面上折射法地震记录的特征。实验结果指出,当折射界面位于一定的深度时,时距曲线上总会出现由于界面弯曲所形成的“线圈”。而波在“线圈”上各点的强度根据曲面的几何形状而变化。当界面的曲率为零时,“线圈”成为绕射波时距曲线。 当折曲界面出现的落差较小时,使得上下棱的绕射波相迭加,“线圈”上的强度骤增,甚至达到折射波强度的5倍。从而可以根据“线圈”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作出有关曲界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84.
本文研究了v_0及v_0为常数时,凹界面产生折射迴轉波的形成条件及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并在非纵折射野外观測中找到了实际的例子。当地震界面为大傾角曲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地震波时距曲綫的迴转。地震反射迴轉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在文献[2,4]中已經討論过。理論上的推断,已由地震模拟实驗的結果加以証实。在本文中,主要希望尽可能浅近地来推导折射界面为一定曲率的圓弧形界面时,纵折射测线上折射迴轉波的形成条件。并以新疆地区某大断裂附近获得的非纵折射記录,来說明折射迴轉波的动力学与运动学特点。  相似文献   
85.
二维介质速度成像的新方法是基于地震波的旅行时间,由射线路径沿线的速度分布特征所决定的,将二维介质中的速度分布用两个分别以二维空间坐标为自变量的勒让德多项式的线性组合来描述。根据走时积分方程,即可建立地震波走时与其射线路径沿线的速度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重建出地震波射线覆盖区域的速度结构。该成像技术是一个迭代过程,且适用于折射波及反射波。  相似文献   
86.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地震勘探中,尤其在复杂地表的地区,静校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塔里木沙漠地区其静校正产生的原因、原始地震资料的特点及老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提出了3种静校正方法,即野外静校正方法、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以及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联合使用的观点。通过在塔里木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认为解决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问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取决于对所在工区静校正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折射波初至拾取和静校正量的准确计算及应用。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证明,在处理流程中所采用的静校正联合使用的方法在本工区是切实可行的,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7.
我国海域辽阔,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宝藏,沿岸有良好的天然港湾。为了开发海底浅层矿产资源和发展海洋工程事业,对海底浅层地质构造的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在港湾中进行基底地质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钻探方法:它可以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有关工程技术参数,是海洋工程勘探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关于反射波、折射波及透射波的地震层面成像的讨论AldoL.Vesnaver通常只对反射和透射波进行传播时间的反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常规的油气探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均将反射和透射波视作有用信息,增强其信息能量,而将折射和绕射等地震波视为噪声予...  相似文献   
89.
港湾工程中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是一种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该法用于陆地区域已卓有成效地解决水文、矿产地质及工程地质等方面问题,在国内外也有大量论著。但是,在浅海及港湾工程建设方面运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进行测量,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0.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折射波的虚拟射线理论,根据该理论,只要已知地表层的速度,即可直接由折射波信息提取地震参数,从而可实现折射界面的反演。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