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1061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该岩样系太平洋东北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上底拖所取得的岩石样品,其表面具有黑色玻璃质,由表面向下逐渐过渡为晶质。 对该岩样的化学成分做了较全面的(化学、X光、红外光谱、电镜等)分析。其化学成分虽与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相近似,但Ca、Mg略高于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而Si,K含量又稍低于大洋拉斑玄武岩。表明该岩石系地幔岩浆分异早期溢出而成的。其主要矿物成分是拉长石和普通辉石,其中拉长石占斑晶的70—80%左右。 镜下研究表明该岩石从顶面到底部可被划分成若干层次,并具有气孔的存在,表明该岩石系水下溢出而生成的。 电子探针分析发现Cu、Co、Ni三元素在冷却玻璃质部份的含量较结晶主体部份的含量为高,而Rb、Sr、Cs三元素在岩石冷却边部份与结晶主体中的含量上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 根据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的微区元素分析研究,结晶表明铁镁硅酸盐先结晶,随后结晶的为基性斜长石。  相似文献   
992.
南海海盆形成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基础地质环境,我们于1991-1995年编制了《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编图过程中,针对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研究了南海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海海盆地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的双重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南海地区地幔单向流动及流动方向的改变,造成地壳拉张陷形成南海海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阿吾拉勒成矿带是西天山重要成矿带之一,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并伴生多期成矿作用。本文对成矿带内查岗诺尔矿区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序列精细解析,探讨构造变形对铁矿的成矿作用以及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为西天山地区铁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提供新启示。野外构造观察发现,研究区断裂构造主要分为NW-NWW向高角度韧性-韧脆性走滑断层及逆冲推覆断层,以近EW向、近SN向为主的高角度共轭脆(韧)性走滑断层和近SN向脆性右行走滑断层。年代学研究表明,断层分别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均为成矿期-成矿期后的构造记录。早期高角度韧性-韧脆性走滑断层是区域性控矿构造,而逆冲推覆断层是矿区主导控制性构造;中期共轭脆(韧)性走滑断层对矿体具有较为强烈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晚期脆性右行走滑断层对矿体影响较小。查岗诺尔和智博矿区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对矿体的破坏和改造作用,而在松湖和塔尔塔格矿区,韧性-韧脆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主矿脉与构造密切伴生,具体表现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磁铁矿化、绿泥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多沿构造裂隙发生。  相似文献   
996.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区域中进行地下隧道建设时所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具有突发性、高危害性等特点。实现岩爆的破坏程度定量化预测,对高地应力区域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外典型岩爆隧道的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种能够预测最大爆坑深度的岩爆风险量化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室内力学试验、岩体强度损伤准则和地应力场多元线性回归反演等理论和方法,对新建某交通线路色季拉山隧道岩爆风险进行了定量化预测,并与国内巴玉隧道岩爆风险进行相似工程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根据岩爆隧道应力强度比与爆坑深度之间线性统计关系所建立的岩爆预测模型,可实现岩爆风险的量化预测及评估。(2)色季拉山隧道地应力场受构造作用控制明显,同时,全线地应力普遍较高,加之隧道沿线硬岩段落占比大且岩爆倾向性高,高地应力岩爆风险突出。(3)预测色季拉山隧道中等以上等级岩爆风险段落可达12 188 m,占隧道全长的32.1%,岩爆将主要发生在弱风化花岗岩、闪长岩以及埋深较大的片麻岩段落中。(4)色季拉山隧道预测最大爆坑深度为3.42 m,小于已贯通的巴玉隧道实测最大爆坑深度(3.5 m),在合理的防控措施下可认为色季拉山隧道的岩爆风险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997.
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约束的多视线向三维地表形变解算定权的方法。该方法以同期高精度GPS形变观测量对多视线向D-In SAR形变观测量进行精度评价,顾及轨道、地形和噪声等系统误差对多视线向D-In SAR形变量影响的特点,通过建立跟像元位置和高程有关的联合拟合模型,实现逐像元精度评价,完成多视线向D-In SAR三维地表形变解算模型中定权。本文以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区地震为研究区,对该定权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GPS约束定权的多视线向D-In SAR三维形变解算方法可以获取可靠的解算结果。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硬岩应力松弛特性及岩爆研究的不足,开展了低、中、高载荷下的循环加卸载直墙拱形巷(隧)道应力松弛过程试验,得出了应力松弛规律,建立了应力松弛模型,探讨了应力松弛机制。结果表明:在低载荷下的循环加卸载直墙拱形巷(隧)道应力松弛过程均呈现出迅速衰减、逐渐衰减和稳定3个演化阶段,应力松弛规律一致,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力松弛时间放缓,应力衰减损失程度在降低;低载荷下的应力松弛过程是巷(隧)道围岩拉应力和压应力同时衰减的过程,内部没有损伤产生,整体未产生破裂;在中等载荷下的循环加卸载直墙拱形巷(隧)道围岩应力松弛过程同样呈现出迅速衰减、逐渐衰减和稳定3个演化阶段,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应力松弛时间放缓的趋势,最终同样表现为巷(隧)道围岩拉应力和压应力同时衰减的过程;与低载荷下相比,中等载荷下的应力松弛过程变慢,内部有损伤产生,但后续循环未导致围岩破坏;在高载荷下的直墙拱形巷(隧)道围岩呈现拉应力持续增加和压应力持续减小的过程,巷(隧)道持续损伤破裂,侧帮产生层爆,最终形成V型爆坑,整体呈现两次明显爆裂破坏;采用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来描述循环加卸载情况下的应力松弛过程,建立了分数阶模型即应...  相似文献   
999.
补国斌  齐超文  周靖  文俊  王颖  汪恒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6):1294-1299,1308
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双钢套管内置高强混凝土(FDSHC)组合剪力墙,并通过试验验证其抗震性能.通过6个两层 FDSHC组合剪力墙试件的压G弯G剪滞回试验和6个单层FDSHC组合剪力墙试件的拉G弯G剪滞回试验,分析试件的破坏特征和滞回性能,研究轴力、钢管混凝土截面含量比、偏心距、外钢管是否焊接对新型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DSHC 组合剪力墙试件的破坏形态为弯剪复合破坏,其在压(拉)-弯-剪复合受力作用下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和整体装配性能良好.轴压比越大(轴拉比越小),峰值强度越高;偏心距越大,耗能能力越弱;钢管混凝土截面含量比和外钢管是否焊接的影响不明显.相对于传统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FDSHC组合剪力墙具有“易装配、高承载、低成本”的优点和优越的抗震性能,有望在装配式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牛晓露  冯光英  刘飞  杨经绥 《地质学报》2022,96(8):2705-2724
板内玄武岩通常具有复杂的成分组成和成因过程。海南岛北部(简称“琼北”)自渐新世始逐渐发育了大量板内玄武岩,岩性跨度大,从石英拉斑玄武岩到橄榄拉斑玄武岩,再到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碧玄岩均有分布。对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虽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分随时间演化规律”这一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从晚更新世道堂组橄榄玄武岩入手,对其开展了细致的岩石学、矿物学和主微量及Sr- Nd-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文献中琼北其他时代(组)玄武岩的数据,阐述了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成分随时间演化的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自中—上新世到更新世再到全新世,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呈现从碱性玄武岩过渡到拉斑玄武岩再突变到碱性—强碱性系列的演化规律;中—上新世到更新世这一时期的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可能形成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由低到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而全新世碱性岩则更可能形成于石榴子石辉石岩的部分熔融。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的Sr- Nd- Pb同位素组成揭示其源区地幔以PREMA端元为主,但经历了来自古老陆壳的沉积物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采用“海南地幔柱”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琼北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复杂组成和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