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1篇
  免费   837篇
  国内免费   1004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338篇
地球物理   988篇
地质学   1882篇
海洋学   1013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42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1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应用PIV系统研究横流中近壁水平圆柱绕流旋涡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对横流中近壁水平圆柱绕流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原理及装置,讨论了试验参数的选取和粒子的跟随性问题。分析了上游来流的流动特性,显示了亚临界雷诺数下间隙比为0.5时圆柱后尾流区旋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动态过程,比较了时均流场和瞬时流场旋涡结构。对圆柱尾迹的旋涡脱落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在试验条件下斯特劳哈尔数保持为常数0.2的结论。  相似文献   
82.
把无粘流中能成功捕捉接触间断的反扩散差分格式,用在了准地转二维理想锋生的数值模拟中,并将计算结果与Cullen的计算结果和半地转方程的精确解进行了比较。用反扩散格式模拟的锋面较Cullen的结果更加显,而且更接近半地转方程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83.
深圳市龙岗岩溶塌陷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维国 《广东地质》2002,17(4):42-49
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岩溶塌陷灾害的综合地质勘查,查明了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同控制岩溶塌陷的6个主要因素为岩溶地下水作用、降雨和地表水、振动作用、重力与荷载、抽排地下水及坑道突水,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危害性,对潜在塌陷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塌陷灾害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4.
樊春  曾佐勋 《地学前缘》2002,9(4):408-408
在同一场变形过程中 ,由于岩石之间、不同地质层块之间的流变学差异 ,会引起牛顿流和非牛顿流的扰动 ,这种扰动以构造变形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保存在天然岩石中的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 ,反演形成这些构造变形时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的岩石古流变参数。这类采用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来反演岩石流变性质的方法 ,国外学者称为流变计。目前已提出的构造流变计主要有香肠构造流变计、能干层褶皱流变计、应变折射流变计等 ,其中香肠构造流变计的研究程度较高。Fletcher (1974 )和Smith (1977)推导出幂率…  相似文献   
85.
李令君 《岩土工程师》2002,14(1):17-21,40
振动切槽建造连续防渗墙工艺,是利用大功率振动器的振动力将振管连同其下端的切刀头强行挤入地层,在挤入和提升的同时,将造墙浆液从切刀底部喷出,形成浆槽。后续施工利用切头副刀在相邻已建成的浆槽内振动搅拌和异向,从而形成连续完整的防渗墙。  相似文献   
86.
蓄能器容积的变化与夯管锤的工作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活塞的前后运动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刻所需要的油量不同的,理想状态就要通过蓄能器的容积变化来调节,就是说蓄能器的容积变化要与夯管锤的冲击振动相耦合。简要介绍了油压夯管锤结构原理,分别解释了油压夯管锤蓄能器与夯管锤的容积压力耦合。  相似文献   
87.
砂土中的强夯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砂土中强夯振动结果,分析了砂土中强夯的振动速度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中强夯引起的振动速度较粘土中小,不会引起周边构筑物的破坏.同时,当夯击点与测点距离R大于50 m时,强夯引起的地基土的振动速度随距离R的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88.
南海东北部450 m以浅水层与深层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在南海东北部锚定测流站在450 m以浅Long Ranger ADCP测流长达77 d的资料, 以及在2000与2300 m处深层流长达7个月左右的测流资料, 进行了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 比较50~400 m处海流的月与季节变化, 它们的变化趋势是较为一致的. 从日平均流速前进矢量图, 其流速在大部分时间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变化. 这与从对海表面高度作定性分析的结果大致符合, 海表面高度来自CCAR对TOPEX/ERS-2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 日与月平均流速都在11月份最大, 10月其次, 8月最小. (2) 在2000与2300 m处日与月平均流速平均地1月最强, 9月次强, 8月最弱. 从季节变化来看, 冬季(1~3月)流速最强, 秋季其次, 夏季最弱. (3) 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 在上层全日潮峰值要高于半日潮峰值, 但在200~400 m处半日潮峰要高于全日潮峰值. 在450 m以浅它们的振动皆以顺时针方向为主. 在1500 m以深全日潮峰值又高于半日潮峰值. (4) 发现自50~2300 m都存在2个多月周期振动, 其中在450 m以浅水层振动周期皆为75 d, 其振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在2000与2300 m处振动周期分别为68与69 d, 其振动方向也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 (5) 揭示在450 m以浅水层随深度变深, 振动周期有变化, 例如f >0时在50与100 m处存在22与15 d左右的显著振动. 但随深度增加, 在200~400 m处这些周期振动都不存在, 只存在较小周期13 d左右的振动, 这与深层流振动的规律有差异. (6) 在2000及2300 m处存在1个多月, 23 d, 半个月左右周期的振动. (7) 在50~2300 m皆存在4~8 d左右周期的天气过程的振动, 还存在惯性周期振动, 其振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也存在8 h与6 h的短周期振动. (8) 通过交叉谱的计算, 揭示: (ⅰ) 2000与2300 m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2个多月的周期振动(T = 68.3 d)和1个多月的周期振动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ⅱ) 100与2300 m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半个月周期振动(15.5 d)和2 d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9.
南海海面高度和输运流函数: 全球 变网格模式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南海环流结构和变异及其与外部水域的关系, 我们建立了一个嵌套于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的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数值模式. 给出模拟所得南海月平均以及年平均的海面高度和流函数分布, 与TOPEX/POSEIDON资料比较表明, 所得海面高度距平与观测十分一致. 基于这些结果, 讨论了南海的环流结构, 尤其是上层环流结构. 结果表明: 对于表层海水来说, 黑潮在冬、春和秋季均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 夏季则表层没有入侵. 但对于整个海水而言, 全年均有海水从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这一差异表明, 在夏季, 太平洋的海水是在次表层和中层入侵南海的.南海北部陆坡附近全年受气旋式环流控制. 夏季的南海南部反气旋流圈、越南东南离岸流和冬季的南海南部气旋流圈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 南海海面高度和海面高度距平之间的差异明显. 表明, 在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南海的上层环流时, 长期平均海面高度的空间分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结构振动控制的半主动磁流变质量驱动器(MR-AMD)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主动磁流变质量驱动器(MR-AMD),该装置用磁流变驱动器替代AMD的液压驱动系统;其次采用所提出的半主动控制算法仿真分析了MR-AMD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有效性;第三,比较了半主动质量驱动器(MR-AMD)、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及主动质量驱动器(AMD)对同一模型结构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MR-AMD作为一种半主动质量驱动器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反应,其控制效果虽然不如具有相同质量块参数的AMD但却优于TMD,且同AMD一样具有较宽的有效频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