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20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两种水质处理方式对养虾池内弧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两个对虾养殖场,采用不同的水质处理方式养殖凡纳滨对虾(Lh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并对池内及其附近海域的弧菌数量、水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处理水质的两口养殖池弧菌数量明显减少,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为535、918个/cm^3,对虾生长正常,水质稳定.另一使用消毒剂处理水质的养殖场弧菌数量较高,两口监测池的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达到373l、4182个/cm^3,且水色变化较大,对虾出现体色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2.
陈孝麟  林昱 《台湾海峡》1993,12(2):160-163
作者首次应用3个中尺度海洋实验生态系围隔装置研究可溶性Fe 对浮游生物群落数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和50μg/dm~3的可溶性Fe,均大大促进了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类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但浮游植物的过量繁殖并没有导致生态系中滤食性桡足类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3.
东山岛周围海域各类水母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加祺  许振祖 《台湾海峡》1996,15(4):363-365
本文分析了1990年春至1991年冬采自东山岛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样本。共鉴定60种水线,水螅水母类在种数和数量上的均占优势。拟细浅室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和半口壮丽水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4.
吕小梅 《台湾海峡》1995,14(2):150-154
本文报道了厦门浔江海域棘皮动物调查的结果:初步鉴定棘皮动物46种,年平均生物量23.02g/m^2,栖息密度127个/m^2。对浔江海域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生态特点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5.
虾池纳潮期日本刺沙蚕幼虫数量及其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2月27日-5月30日在文登市高岛盐场养虾场,对日本刺沙蚕(卵、各期胚胎和幼虫)的纳潮数量和幼虫的沉降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养虾生产有意义的纳潮期有3个。3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12d,数量为(25-50)×103个/m3,主要组成是受精卵、各期胚胎和担轮幼虫。3月甲旬的满月潮持续7d,数量为(2-5)×103个/m3。4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8d,数量为(2-3.5)×103个/m3。纳潮量与潮汐关系密切,但与平均潮高无显著的相关。各潮期的纳潮数量比应是4:4:2。对16个纳潮虾池测试的平均沉降量为4492个/m2。据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日本刺沙蚕幼虫的沉降期可划为暂时沉降(5-6刚节)和变态沉降(7—10刚节)。出现暂时沉降(4月15日以后),便可执行纳潮后的排水等虾池早期管理。纳潮的定量监测方法简单、快速和准确,可用来指导虾池的纳潮。  相似文献   
146.
东海大陆架海域经济蟹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结果,用重量资源密度作为经济蟹类数量分布的数量指标,对东海区经济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以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调查海区,经济蟹类主要有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武士蟳Charybdis miles、光掌蟳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等。经济蟹类渔获量约占蟹类总渔获量的62.8%,渔获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年间有二个汛期,一个出现在春夏季,以细点圆趾蟹为主要捕捞对象,兼捕光掌蟳、日本蟳等,渔场的主体分布在东海北部近海,渔场范围较小,蟹群集中,是捕捞生产条件较为理想的渔场;另一个出现在秋冬季,以三疣梭子蟹为主要捕捞对象,兼捕武士蟳、日本蟳、锈斑蟳、红星梭子蟹等。高生物量分布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大沙、舟山渔场20—60m水深海域,是东海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主要渔场,该渔场也是捕捞条件较为理想的渔场。在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部海域也有经济蟹类的较高生物量分布区,是武士蟳和锈斑蟳的渔场,该渔场具有范围较大,蟹群较分散的特征,所捕捞的品种往往只能作为兼捕对象。  相似文献   
147.
东山湾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0,9(3):206-211
本文根据1988年5,8,11月和1989年2月在福建东山湾潮下带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样品,分析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多毛类分布与底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8.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西湖浮游藻类所作的周年调查资料,就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在20个测站260余号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优势种类为水华束丝藻、螺纽鞘丝藻、大螺旋藻、铜绿微囊藻、弯曲尖头藻、微小平裂藻、球胞鱼腥藻、克罗脆杆藻、连结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西湖浮游藻类年均值为614×10~5个/升,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绿藻、硅藻次之。浮游藻类密度与透明度的(?)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9.
The shell traits and weight traits are measured in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for all the traits are significant (P<0.01).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with shell length, shell height and shell width are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with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are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obtained to estimate live body weight and tissue weight. The above traits excep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are used for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cultured populations,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procedure analysis shows that all the traits in the Lingshuiqiao (LSQ) population a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populations (P<0.01),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ipanmo (  相似文献   
150.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