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洋世界》2007,(7):7-7
为迎接世界海洋日,来自欧洲的250多位科学家6月8日共同签署了一份宣言,呼吁将全世界大约1/3的海洋划定为海洋野生物种保护区,以保证食物供应,防止对水下栖息地以及野生物种的继续侵害。这  相似文献   
42.
为解决人为活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内鸟类的影响,对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湖心岛建设进行调查分析,湖心岛建设在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丰富湿地景观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理念,提出了湿地公园中湖心岛建设的原则,初步探讨了湿地湖心岛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填筑、岛上生物栖息地建设及岸边护坡等关键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滨海湿地区域或大尺度的生态修复研究十分匮乏,尤其是在工程应用方面。通过对射阳盐场1号水库进行生态恢复,包括引水补湿、地形改造、植被、鱼类及底栖类恢复及水文调控等工程措施,恢复水库鸟类栖息地的生态功能,为滨海湿地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1994-1996年每年3月、7月在厦门同安琼头海域采集雄性文昌鱼,采用冷冻蚀刻的常规技术,研究文昌鱼精子发生核孔复合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核孔复合体结构中很可能存在着作为运输物质的中央颗粒。各种生殖细胞中的核孔复合体的大小和密度不同,平均值约为:精原细胞(60±1.20)nm,(2.9±0.04)孔/μm2;初级精母细胞(76±1.80)nm,(4.8±0.05)孔/μm2;次级精母细胞(72±1.30)nm,(4.6±0.03)孔/μm2;精细胞(97±1.40)nm,(5.4±0.06)孔/μm2。这与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关。核孔复合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极性特点,主要集中在靠初级精母细胞的高尔基区一侧和靠精细胞的前项体一侧的核膜上,表明了细胞核局部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45.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46.
杨志  唐会元  龚云  朱迪  赵娜 《湖泊科学》2018,30(3):753-762
鱼类作为河流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干支流之间的迁徙或移动不仅是常见的,而且通常与鱼类的繁殖活动相联系.金沙江下游支流作为金沙江下游河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有较为丰富的集合生境以及较高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鱼类在金沙江下游干支流的产卵迁徙对支流鱼类群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支流生境维持对区域鱼类种群维系的意义,对金沙江下游干支流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选择黑水河下游江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2014年在该区域的逐月渔获物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基于距离的线性模型以及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等多种多元分析方法,确定黑水河下游群聚结构的逐月变动是否严重依赖于鱼类在干支流之间的产卵迁徙以及黑水河下游自然生境的维持对区域鱼类种群的维系是否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黑水河下游鱼类群聚结构在金沙江雨季和旱季显著分离的同时,表征这种分离的8种指示种的性成熟个体丰度也在雨季和旱季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7种指示种鱼类性成熟个体丰度的变动能够解释黑水河下游鱼类群聚结构变动77.20%的变异,其中齐口裂腹鱼、大鳞副泥鳅和犁头鳅性成熟个体丰度的变动是影响黑水河下游鱼类群聚结构变动的3个最显著的因素,7种指示种鱼类在干支流的产卵迁徙对黑水河下游鱼类群聚结构的变动造成了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沙江干支流严重水电开发背景下,维持黑水河现有的自然生境面积对区域鱼类种群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为实行上述目标,建议在白鹤滩水电站蓄水运行后,拆除黑水河的部分小型水坝,并采取其他河流再自然化措施以维持黑水河现有的自然生境面积.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侵蚀严重,岸线分布变化迅速,这对海岸带生态与经济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2013—2022年8期Sentinel-2及Landsat 8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人机交互方法解译提取候鸟栖息地岸线,通过ArcGIS平台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将岸线数字化,计算得到年际与年内岸线变迁时空分布,并探讨了蚀淤变化的成因及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2年候鸟栖息地侵蚀特征由原先的侵蚀范围广但侵蚀速率小,转变为侵蚀范围集中且侵蚀速率大幅增加,侵蚀危害严重加剧。侵蚀集中在春季及夏季。研究区域岸线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泥沙来源、近岸海流、沿岸地物类型、人工建筑及风暴潮等。明确近年候鸟栖息地重点侵蚀岸段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对当地海岸带的生态经济保护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长江口中华鲟幼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其栖息选择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温度和盐度4个关键指标,确定了其阈值和最适范围,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法(HS)I进行定量评价。以2004-2010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插网监测的中华鲟幼鱼数据、水质、生物数据进行了适宜性指数法模型的验证,最后结合2006年夏季上海市近岸水体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对适宜性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宜栖息地(0.75≤HSI<1)面积为142 km2,占评价范围的2.2%;适宜(0.5≤HSI<0.75)面积为1 322 km2,占20.5%;一般适宜(0.25≤HSI<0.5)面积为2 098 km2,占32.5%;不适宜(0≤HSI<0.25)面积为2 884 km2,占44.8%。为中华鲟物种保护空缺(GAP)寻找和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湿地是流域的组成部分.对流域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湿地可以为流域提供许多效益,如去除污染、蓄洪泄涝、防治侵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表水排放等。尽管湿地与流域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但过去人们却很少在流域治理规划中考虑湿地的保护问题。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把湿地保护纳入流域管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0.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生计发展与栖息地的保护一直以来是栖息地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矛盾.汶川地震后,这种矛盾更迫切的表现出来.合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展示功能是缓解遗产地社区居民生计和遗产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特征进行介绍后,利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展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开发以大熊猫栖息重灾片区生态旅游为中心,周边藏羌人文旅游和汶川地震旅游资源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旅游格局,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四川大熊猫栖息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