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北大巴山志留系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有粗粒玄武岩、细粒玄武岩、杏仁构造玄武岩和枕状玄武岩四种斑状玄武岩相。它们都属于碱性玄武岩,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Ti、贫S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Th、Rb、Ba)和LREE,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稀土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型式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类似的特征。斑晶主要属于单斜辉石族中的次透辉石-透辉石,具有与全岩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形态,表明四种玄武岩相由同一岩浆源区形成。由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获得的初始岩浆深度大于67.65km,表明岩浆源区来自地幔。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39.93~67.65km、14.52~20.46km、4.62~9.24km三个深度范围发生了储积结晶,最后喷出到地表分别形成粗粒玄武岩、细粒和枕状玄武岩、杏仁构造玄武岩。粗粒玄武岩中富含金云母表明岩浆源区遭受了富不相容元素流体的交代作用。玄武岩全岩、单斜辉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火山-沉积序列共同表明,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环境。  相似文献   
72.
运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等手段,宁镇中段岩浆岩带安基山、伏牛山、西银坑、洪水宕、铜山、下蜀等杂岩体的斜长石斑晶的某些成因矿物学特点及其与岩浆演化分异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酸性岩体的斜长石主要为更-拉长石,韵律环带发育,形成经历了5个形成阶段,具有两种类型:一是核心为基性斜长石的正-反环带交互生长的斜长石;二是核心为中性斜长石的反-正环带交互发育的斜长石。研究还表明,斜长石各形成经历阶段、特别是晚期环境变化越和缓,岩浆分异程度越高。与其他各岩体相比较,西银坑、铜山岩体斜长石牌号明显偏高,反环带最发育,反映其岩浆同化混染更显著,而西银坑岩体岩浆结晶全程温度、K,Na,Ca组分相对活度波动频率更高,幅度更大。结合各岩体全岩及斜长石斑晶的成矿元素含量分析(Cu,Pb,Zn),认为岩浆结晶晚期分异充分,温度和K,Na,Ca组分相对活度波动和缓的铜山、安基山、伏牛山岩体是区内Cu多金属找矿的主要目标岩体。  相似文献   
73.
含金性不同的徽斜长石在偏振光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与其不同程度地含有过渡金属离子密切相关,徽斜长石对600-650nm光波的吸收谱线特征,可以用来评价寄主脉的含金性,作为找寻石英钾长石脉型金矿床的重要矿物学标志,为金矿找矿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4.
内蒙东南部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中斜长石的Ca、Na、si、Al“等阳离子存在明显的成分环带。依据其成因机制可划分为生长环带和扩散环带。对不同成因的斜长石环带的成分,采用Ga—Pl—Al_2SiO_5(Sill)—Q压力计,配合Ga—Bi矿物对温度压力计估算,峰期前温度为570~620℃,压力1.0~1.2 GPa;峰期温度为750~850℃,压力0.75~0.85 GPa,峰期后温度为600~650℃,压力为0.5~0.62 GPa。可以确定本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变质作用演化为顺时针碰撞造山带型式的P—T—t轨迹。  相似文献   
75.
河南省汝阳梅花玉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花玉是一种杏仁状安山岩,产于河南省汝阳县境内。其基质含大量的细条板状低钠长石,具交织结构;斑晶为低钠长石;杏仁体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有低钠长石、微斜长石、绿帘石、蠕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磁铁矿等,是一套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利用X射线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对上述矿物从矿物成分、结构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梅花玉进行了显微硬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76.
为了确定麻粒岩变质作用的压力,通常使用的压力是根据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的平衡关系来进行的,对该压力计修正的首次尝试是由Wood于1975年开始的。矿物平衡的热动力学的相继发展证明它本身就有多于8个地质压力计变种问世,这种研究的目的是选择关于通过实验获得的石榴石和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组合的地质压力计的通用型式。  相似文献   
77.
混合岩化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混合岩化作用是指地壳深部的深熔作用,在地壳褶皱带中引起一般岩石的深熔和分异;再由熔融物质侵入到地壳上部,与围岩发生混合和交代所成。混合岩化的全过程都按矿物组合的反应式,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表示出来。这样的混合岩化演变过程,可能在地壳褶皱带中是一般岩石变化的普遍规律。本文并证明了混合岩化作用的矿物组合变化范围和形成的温度、压力,最后讨论混合岩化的原岩问题  相似文献   
78.
研究I型花岗岩中再循环晶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对揭示岩浆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壳源和幔源岩浆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秦岭北西段三叠纪过马营复式岩体内的不同造岩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斜长石"粗晶"和黑云母展开电子探针(EMPA)、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原位Sr同位素分析,来探讨含高An斜长石的成因,示踪不同岩浆房端员的属性,约束岩浆演化过程并建立多级岩浆房模型。过马营复式岩体的岩性分为偏铝质花岗岩类和过铝质花岗闪长岩类,两类岩性中均存在An值呈突变的筛状结构斜长石,即高An(72~85)区与低An(20~55)区在同一颗粒中并存,其对应主、微量元素也存在截然变化。与低An区相比,高An区具有高Fe、Mg,高Ba的特征。高钙区斜长石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An80-85),和第2类高钙区斜长石(An72-78)。第1类高钙区比第2类高钙斜长石区具有更高的Ca、Al、Fe、Mg、Ba含量。本研究中斜长石晶体存在核高An-边低An与核低An-幔高An-边低An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带结构,表明其各自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高An区与低An区之间An值跳跃式的变化与对应主、微量元素Fe、Mg、Sr、Ba含量特征均指示斜长石成分差异并非晶内扩散、动力学作用以及物理条件的变化造成的,更可能形成于开放的岩浆系统。本文认为斜长石粗晶为再循环晶,其内部的高An区形成于深部富H2O玄武质岩浆,低An区形成于浅部酸性岩浆房(偏铝质与过铝质)。两种不同高钙区斜长石及其对应的主、微量元素差异指示它们很可能结晶于两批次不同的玄武质岩浆,其中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的母岩浆相对更富Fe、Mg、Ba。两种玄武质岩浆携带高An斜长石沿岩浆通道向上运移,上升过程熔蚀先前结晶的高An斜长石,将其带入浅部酸性岩浆房后与内部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发生混合。混合之后的岩浆沿高An斜长石残晶边部继续结晶生长,同时高温玄武质岩浆的注入导致浅部岩浆房已结晶的低An斜长石被熔蚀形成筛状结构,随后玄武质岩浆、混合后岩浆依次沿其边部继续生长。我们认为两批次的玄武质岩浆体积较小并未对浅部酸性岩浆房成分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玉龙含矿斑岩体中钾长石斑晶的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其有序度分别为0.457~0.597(X射线衍射)及0.64~0.72(红外光谱),三斜度分别为0.675~0.775(X射线衍射)及0.16~0.44(红外光谱),结构参数为0.278~0.813.这些数据表明钾长石斑晶为中微斜长石,测定的结构温度为370℃~442℃.此外,还从热力学、晶体结构诸方面探讨微斜长石的成因,认为三斜微斜长石与单斜正长石之间的转变在地质历史中很可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由微斜长石加热可以转变为正长石,但正长石冷却不会自发地转变为微斜长石,因此由微斜长石结构测得的温度应为钾长石形成时的最高温度,从而得出玉龙含矿斑岩体中钾长石(中微斜长石)斑晶不是岩浆结晶的产物,而是热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0.
变斑晶晶内包体径迹在变质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在造山带研究、PTt轨迹、变质与变形关系及历史、变形机制及褶皱和剪切带运动学、变质变形程度、变斑晶生长率、应变量、应变速率等方面的应用取得许多重大进展。其中所有变斑晶都是同运动的、未旋转的“固定论”新观点、新应用,值得重视和深入综合研究。另外,在任何应用之前都宜首先确定变斑晶旋转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