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四平山门Cu-Ni矿化辉长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银矿受伊通-依兰深大断裂的控制,在矿区范围内除Ag-Au矿床外还发现有铜镍硫化物矿床.多年以来,人们忽视了对该小型Cu-Ni矿床的成因研究,至今未见到有关矿床精确同位素年龄的报道.文章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锆石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原位定年方法,对含矿的龙王辉长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225.1 Ma(MSWD=2.7),与吉林中部红旗岭含铜镍硫化物矿床的1号岩体年龄一致.2个受不同深断裂控制的红旗岭矿床和山门矿床成矿年代的一致性,一方面为敦化-密山断裂与依兰-伊通断裂同为郯庐断裂北延分支的观点提供了年代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区域Cu-Ni成矿作用和Au-Ag成矿作用是与郯庐断裂不同时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的规律.该成果对指导相似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银金矿床的找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康静 《地图》2008,(2):54-57
额尔古纳河在康熙年间就被确定为中俄界河,与俄罗斯的赤塔州隔河相望。边境线长达667公里。河的右岸就是因它得名的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曾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过的地方,蒙古室韦部落在隋唐时期就在此游牧,是蒙古族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的故乡。小城北部是大兴安岭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哈乌尔河、得尔布干河与根河之间是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整理、考订了南宋时期杭州偏晚终雪记录,诊断了此类资料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各年代不同数量终雪日期值至对应年代平均终雪日期值的转换,进而分析了重建序列所指示的温度变化特征与其他文献证据、气候变化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① 史料记述的杭州偏晚终雪现象系以惊蛰以后为标准,且不包括霰和冰粒类微量降雪类型,其有着明确的气候指示意义(-0.34 oC/10d,R2 = 0.37,P<0.001),可有效用于温度重建。② 基于非线性的波尔兹曼函数,以不同样本量偏晚终雪日期值可有效估算10年平均终雪日期,其外推结果较之线性函数和二项式函数具有更小的不确定性。③ 南宋时期杭州春季的平均温暖程度大致相当于1951-1980年,该时期在百年尺度上可划分为1131-1170年的寒冷期和1171-1270年的温暖期。其中,后一阶段有1181-1200年和1221-1240年两个亚冷期。④ 南宋时期杭州10年平均终雪日期的变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温度变化的代用证据和重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冷暖位相变化比较吻合,这可能说明了中世纪暖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所具有的共同影响。本文为更深入认识12-13世纪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4.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区钻井岩芯资料显示,古近纪沙三、沙四段沉积的泥岩、灰岩、云岩、膏岩多呈现相互间隔的韵律层分布。但在不同凹陷及各洼陷内,其发育的厚度、缺失程度以及韵律的完整性却是不尽一致的。通过对孢粉资料的分析发现,当时的古气候在全盆地基本趋于稳定,干、湿程度的微弱变化不足以引发沉积剖面上如此大的岩性差异。对比下辽河、东营、沾化和东濮凹陷的沉积记录和古盐度数据,发现各地岩性组合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各地湖盆古盐度差异所致。综合各项数据分析推断,沉积时期盆地东北部隆-堑夹持区下辽河凹陷(上游)的动态淡水不断向盆内注入,最终在西南部低洼区东濮凹陷(下游)汇集,造成了盆内咸化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不均衡性。上游区咸化环境被淡水稀释,盐岩类型单一、厚度小;下游区则由于较稳定的高盐度环境,在遇干旱气候时,盐、膏层大量析出,而位处中游的东营、沾化凹陷则呈现由淡趋咸的过渡状态。高盐度咸化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能够促成烃类的早生早排,对规模油气资源量的形成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5.
2006年4月21日在科里亚克自治州(俄罗斯)大地上,发生了历史上和仪器观测时期该区最强烈的,具有表面强度M5=7·7的奥柳托尔大地震。震中的坐标为60·91°N、166·98°E,震源深度将近10 km。在以后的1个月中,出现了大量的余震,其中4次震级超过6级。对居民来说,这是一次完全意外的  相似文献   
146.
文章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集装箱吞吐量,并对影响集装箱吞吐量的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7.
基于“绿色GDP”的海洋生态资源核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GDP是社会生产的综合反映,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消耗资源、排放废弃物,就必然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传统的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8.
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甘青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区域。通过对甘青地区考古调查、14 C测年数据和全新世气候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对比,分析了该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环境动力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展望。现有研究资料表明,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大地湾文化一期(7 800~7 200aBP)和仰韶文化早中期(6 700~5 500aBP)文化规模小,主要分布在天水以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早中期(5 500~4 800aBP)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扩张,规模迅速壮大;马家窑文化晚期—齐家文化时期(4 500~3 800aBP)文化第二次大规模扩张,规模达到鼎盛。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对文化发展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惟一的影响因素,该地区新石器中晚期农业发展与传播对文化扩张的影响应引起重视。未来应积累更多、更准确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测年数据,提高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研究的年代分辨率,明确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意义,强化新石器文化时空演化的环境动力的机制研究。加深考古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是推进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50.
编者按     
《海洋世界》2015,(2):8-9
<正>延绵不断的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像"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那样来审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世界历史的话,那么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最引人注目的人类活动之一。这条海上航线从公元前200年开始出现之后,不仅没有被无数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所打断,而且日趋兴盛。在这一时期的地球上,很少能见到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