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479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930篇
地球物理   400篇
地质学   501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146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20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2年   5篇
  1938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2篇
  193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对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时空分布、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佐证冬季该冷水块的存在。(2)鉴于该冷水的重要性,建议对它给予称谓,暂定名为“彭花棉”冷水块。(3)该冷水块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结果,是黑潮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典型实例之一。(4)该冷水块具有低温、高盐、高密、低氧、高磷、高硅和高氮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2.
传统多地磁台站日变改正都基于地理坐标,通过改进计算方法的方式来提高日变改正精度,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日变改正的方法,并根据地磁坐标与地磁场强度具有更强相关性的特征,提出基于地磁坐标进行拟合的日变改正方法——地磁坐标拟合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地磁坐标的多站日变改正方法普遍提高了日变改正的精度,为多站日变改正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3.
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房巧敏  龚道溢  毛睿 《地理科学》2007,27(5):711-717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为增加趋势,其中东南和华南与冬季风及欧亚遥相关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西南地区日降水参数则与温度和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东北地区降水指标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24.
大地电场变化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 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 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 24~25 h的全日波和8 h周期成分次之; 地电暴是在大尺度空间同步发生的,其谱值高于日变化谱值约2~3个数量级,主要以较长周期成分为主. 这一结果初步解释了大地电场变化的主要谱成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5.
小波变换应用于日长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空间测地技术的发展,日长变化的观测资料已经达到了空前高的程度,迫切需要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从这些高精度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近些年,小波变换被应用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资料分析中,它通过伸缩和平移等运算对时间信号进行多尺度的细化分析,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本文主要介绍了小波变换应用于日长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介绍了宇宙线空间物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空间探测,有火箭探测、卫星探测;地面宇宙线台站观测;宇宙线的水下测量;(2)宇宙线空间物理学研究,有宇宙线的日地传输;宇宙线强度变化与CME事件;宇宙线的源物质与加速过程;宇宙线的地球物理效应.最后提到宇宙线与人体健康,特别是流行性感冒、大的太阳质子事件与地震现象、太阳宇宙线事件与天气和气候等的统计研究.  相似文献   
127.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霜冻演变规律,可为科学防范霜冻危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3个气象站点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8日,终霜日期为4月30日,平均无霜期161 d。61 a来初霜日以2.51 d·(10a)-1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07 d·(10a)-1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4.48 d·(10a)-1的速率显著延长。20世纪70年代初霜日最早,终霜日最晚,无霜期最短,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2)小波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初霜日于2002年发生突变,终霜日于2000年突变,无霜期突变发生于2001年。(3)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初霜日逐渐延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日数逐渐延长。初霜日在流域各地均呈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28.
李争辉  罗亚丽 《湖北气象》2021,40(2):101-110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  相似文献   
129.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130.
利用磁静日时序叠加方法和FFT频谱分析方法对红池坝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处理,并与巫山建坪台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红池坝地电场静日变化特征;计算红池坝台站磁暴期间产生的感应电场,与地电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地电暴的特征。结果表明,静日随着月份的变化,相位发生变化,与巫山建坪地磁Sq变化一致;1月、2月、11月、12月的地电场日变幅明显小于其他月份;地电场显著周期成分与磁静日地磁场相同,并且通过周期成分的逐月对比分析得到,地电场与地磁D分量的不同周期成分的频谱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一致;某一方向的地电暴与该垂直方向的磁暴和该地区的电性结构有关;地电暴观测值与地磁感应电流计算值呈线性关系;地电暴变化与K值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