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9篇
  免费   770篇
  国内免费   129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361篇
地质学   3913篇
海洋学   44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21.
922.
豫西大滑动位于华北板块南部,属规模相对较大的面状构造形迹,其北西依太行山,南西傍伏牛余脉,向东展布于广阔的平原间丘陵地带。大滑动形成于印支早期,主滑面为二1煤层,滑动方向自北西面南东,滑动面积约23000km^2。受大滑动影响,豫西二1煤层呈粉状产出,厚度向南东增大,二1煤层之上发育苦干燕山早期小型切层滑动构造,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南界紊乱,豫西大滑动的探索具有重要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923.
南海新生代盆地第三纪生物礁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诸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甚为发育,类型丰富,已渐成为今后南海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本文在不同的盆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类型不同的生物礁体如如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等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认识了不同类型礁体 序发育状况和沉积体系域特征,以及海平面相对变化所引起的生物礁生长方式的变化等,对生物礁储集层特征以及与喾体系域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24.
那陵郭勒河中游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对该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对研究区内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25.7士1)Ma、(213.74±...  相似文献   
925.
对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考古遗址剖面进行了年代学、岩性、硅藻和软体动物鉴定等研究,发现广州珠江北岸古城区南部在先秦时期为河道及河口湾湿地/洼地;因河流-河涌的淡水注入使河口盐度降低,故而沉积物中未见较高盐度的微体生物,仅发现了河口型咸水-半咸水硅藻;此时堆积的贝壳大多为淡水种,半咸水种少见,表明先秦(东周)时期,广州地区...  相似文献   
926.
王强  杨瑞东  鲍淼  魏怀瑞  王伟 《贵州地质》2006,23(4):292-295
对取自毕节地区晚二叠世11个可采煤层的13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的物质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海洋来源对稀土元素的富集作用极其微弱;来自植物成因的物质来源小于1%;煤样中δEu负异常,而陆源岩具有Eu负异常的特点。结合晚二叠世多期喷发的峨眉山玄武岩,因此认为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主要受陆源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927.
亚洲内陆是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其构造和气候演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西太平洋是亚洲风尘向东输送的主要沉积汇.黏土矿物作为容易长途搬运的细颗粒大陆风化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风化历史重建,但亚洲大区域范围、长时间尺度黏土矿物记录的整体演化趋势及响应机制还不甚清晰.我们利用西太平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292和296站位两个长尺度、连续、高分辨率沉积物岩芯的黏土矿物和Sr-Nd同位素组成,约束了沉积物来源,并重建了渐新世以来风尘源区的干旱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菲律宾海黏土粒级沉积物主要为亚洲内陆风尘和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的混合.基于黏土矿物组成及风尘通量等指标重建,揭示出中亚风尘源区自晚渐新世以来持续干旱化,在约20、14、7和3Ma出现阶段性干旱化加剧.综合已发表的亚洲黏土矿物记录与其他地区记录对比,发现亚洲地区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含量在晚新生代的增长更为显著,这种不一致性明显出现始于约20Ma,而约3Ma之后出现全球一致的伊利石快速增加.综合构造与气候记录,我们认为20~3Ma期间来自亚洲物源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增加主要响应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而3Ma以来主要响应于北...  相似文献   
928.
姚江河谷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文明演进历史悠久。此地区在全新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演变,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收集了63处姚江河谷平原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分期、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遗迹和遗物等信息,使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继承性、与山地距离、核密度和规模等属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较少且继承性较高,叠置系数为0.83。河姆渡文化三、四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但继承性相对降低,叠置系数降至0.73。良渚文化与商周遗址数量与继承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叠置系数降至0.43。上述结果反映了从河姆渡文化三期到四期、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到商周这三个时间节点,发生了重要的环境和人群组成变化。(2)在空间分布上,遗址最早出现于平原中部并于河姆渡文化二期与四期先后向东部与西部扩散,直至占据整片姚江河谷平原;遗址普遍距山地不超过1500 m,且只在河姆渡文化四期与商周明显向平原低地扩散,反映这两个时间段姚江河谷平原陆地资源比较丰富,指示了比较广泛的海退。(3)从河姆渡文化一期到商周,姚...  相似文献   
929.
白令海DSDP188站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令海南部DSDP188站沉积物生源组分分析显示,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晚期(3.3和3.1)以及MIS2期增加,而其他时期表层生产力相应降低,并且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显示明显的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沉积物的C/N比值反映了有机碳的混合来源,说明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可能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该站位沉积物的非生源组分分析显示,MIS3早、晚期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反映洋流加强和气候变化。MIS2出现两次陆源物质输入量的增加,显示了洋流和气候的波动。MIS3和末次冰消期碳屑丰度增加,但MIS2降低,指示MIS3和MIS1陆地天然火灾概率大,而MIS2天然火灾概率低,反映间冰期比冰期更容易发生天然火灾。  相似文献   
930.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以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海西南部近湄公河三角洲中陆坡上的MD01-2392站样品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站的沉积物主要为湄公河带来的陆源碎屑,并且其物源四十万年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分别用元素TiO2、CaO估算出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的含量及CaCO3的含量,结果显示CaCO3在间冰期时高,而在冰期时低,表现出“大西洋旋回”的特征。陆源碎屑含量与CaCO3含量相反,显示出南海CaCO3旋回属于稀释旋回。元素的Ti标准化值表明,该站沉积物源区在冰期时化学风化弱,而在间冰期时相对较强,说明间冰期时物源区存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