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3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762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1933篇
海洋学   34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陕西延安、西安、汉中、安康等雨夹雪天气的月变化特征。选取雨雪转换季节的雨、雨夹雪和雪天气个例,对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雨雪相态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判别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分别建立各站的雨雪相态预报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延安、西安、汉中、安康4站雨雪相态的地面温度和露点温度均有明显差异,低层(925 hPa或850 hPa)温度也有明显差异,但随着高度增加其差异减小。利用陕西4站的判别指标和统计预报方程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出现的雨雪天气过程进行检验,效果较好;但由于检验时间较短,结论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2.
大井矿冶遗址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井矿冶遗址是我国北方发现最早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本文利用ICP方法,测试了该遗址的铜矿、炼渣和辽西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结果显示,遗址的冶炼金属产品Ag、As、Sb、Bi、Co、Zn等元素含量偏高,Mo含量偏低。同时发现,这批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明显不同于铜绿山和皖南的铜锭,而与大井铜矿很相似,其铜料来源很可能来自大井古铜矿或其周边铜矿。这一结论,对探讨大井古铜矿冶炼产品的使用范围和辽西地区的冶金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不同抗震设计规范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或国内外其他有代表性的液化判别方法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和土性指标及其埋藏条件是不同的,因而采用这些方法对同一工程场地进行液化势预测时其评价结果通常有一些差异,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为了给重大工程建设提供较为合理、可信的地基液化势预测结果,采用多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场地液化势的综合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必要的。本文结合某长江大桥桥基工程,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液化判别方法、有限元数值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逐一对该工程场地砂性土层进行液化判别,并结合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结果,对主桥墩不考虑冲刷条件和考虑一般冲刷深度5m条件时的砂性土层进行了液化势的综合评价,并将各土层的液化势分为液化、可能液化和不液化3个等级,得到了较为合理可靠的判别结果。  相似文献   
104.
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从三方面总结了饱和砂土的最新进展: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试验研究以及液化后分析,特别是探讨了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克拉托天然气来源分析及聚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里木西南喀什凹陷的克拉托天然气主要表现为原油的溶解气或者湿气,甲烷含量为74.59%~85.58%,克4井和克30井天然气则为较干的湿气。克拉托天然气的δ13C1值为-41.2‰~-40.6‰,δ13C2值为-30.0‰~-27.4‰。气源对比表明克拉托天然气主要源自具有混源母质特征的中侏罗统湖相烃源岩,不同于源自石炭系烃源岩的阿克莫木天然气。喀什凹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主要是由于新近系的巨厚沉积才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成的油气在克拉托背斜圈闭中聚集,虽也属晚期成藏,却具有连续聚气的特征。上新世末期,喀什凹陷的周缘开始抬升,早期油气藏受到破坏,形成了现今的地表油气苗或油砂。  相似文献   
106.
广西靖西三合沉积型铝土矿位于桂西铝土矿成矿带西部,区域上与吞盘寒武系相邻,而三合矿区具有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矿石品位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本区成矿规律的影响,通过主量成分和微量元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桂西地区吞盘寒武系Al2O3的含量明显高于辉绿岩Al2O3的含量以及钦甲花岗岩体Al2O3的含量,说明吞盘寒武系具备为三合铝土矿提供物质的基本条件;两者Zr-Hf、Nb-Ta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轻重稀土比值、δEu值也很接近,显示出密切的物源供给关系。(2)其沉积环境以海陆交互相—海相沉积为主,并具有中部矿段呈弱还原环境,西南矿段和东北矿段为过渡—弱氧化环境的特征。(3)二叠纪时期海进方向由西南向东北推进,有利于将吞盘隆起的寒武系古风化壳的成矿物质运移到三合地区沉积而成矿,并制约其矿石品位。  相似文献   
107.
铜陵冬瓜山层状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硫产地,区内分布着一系列喷流沉积及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状铜金矿床。本文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热液流体和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的成矿机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冬瓜山铜矿床热液流体氢、氧、碳和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混有少量大气降水;CO2可能主要来自被岩浆同化的原始地层中海相沉积碳酸盐;ISr具有地壳物质来源的特征。各种类型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硫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铅则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的地幔铅。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08.
对南海和厦门湾表层水中210Po和210Pb的粒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水中210Po和210Pb在不同粒级颗粒物中的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0.4μm)>(0.4~2.0 μm)>(2.0~10 μm)>(>10μm).210Po、210Pb主要存在于<2.0 μm粒级颗粒物中.厦门湾210Po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2.0~10 μm)>(<1.2μm)>(>10μm)>(1.2~2.0 μm),210Po主要存在于>2.0μm粒级颗粒物中.南海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b的质量比活度差异不大,0.4~2.0 μm和2.0~10 μm粒级210Po质量比活度约为10μm粒级210Po比活度的3倍.厦门湾210Po的质量比活度比南海相应粒级210Po低约1个数量级,且各粒级间差异不大,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在210Po和210Pb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10Po和210Pb的固-液分配系数(Kd)及分馏因子(α)进一步证实南海0.4~2.0 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o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而>10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b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o与210Pb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揭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不同的来源,为210Po/210Pb不平衡示踪颗粒物来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方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8,27(2):221-229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悬浮体样品,采用了"微孔滤膜法"取得数据,利用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含量在水平分布上为由近岸向外逐渐降低,总体上表层悬浮体含量高于底层;悬浮体的成分包括粗颗粒组份(它生矿物碎屑、自生矿物和生源碎屑)和细颗粒组份(无机矿物颗粒和超微生源颗粒),其中表层矿物碎屑分布特征为由岸向外递减,底层矿物碎屑则为近岸低、浅滩区高和浅滩外侧低;自生矿物和表层生源碎屑都具有自岸向外增加的特点;细颗粒组份中无机矿物颗粒为主,超微生源颗粒含量较少.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受水文因素、物质来源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中国大陆陆源输入影响研究区悬浮体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0.
Dexing copper deposit is the bigges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China. By researching isotopes of C, Si and Cu from the samples of Tongchang and Fujiawu ore-field, the authors found that δ^13 CpDB values of siderite were close to the δ^13 CpDB value of original magma; δ^30Si values of the samples at the ore-forming stage were close to the δ^30 Si value range of magma, δ^30Si values of partial samples were far away from it; Cu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assive chalcopyrite formed at the early ore-forming stage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veinal chalcopyrite formed at the later ore-forming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porphyry body, and part of them were from wall rock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