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95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研究根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在东海北部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采集资料,对这两个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杭州湾的10个站位和三门湾的6个站位共获得61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甲壳动物最多(22种),其次是鱼类(20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2种)、刺胞动物(2种),多毛类最少(1种)。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出现3种,三门湾出现8种,脊尾白虾Palaemoncarinicauda是两个海域唯一的共同优势种。相比2017年,杭州湾和三门湾在2018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根据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杭州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三门湾则较为平均。对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相似度低,Q8、Q9、Q10站位群落结构与三门湾的站位更为接近,三门湾的底栖群落在2017年和2018年存在较大差异。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52.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GOCI)提供了时间分辨率达小时级的海洋水色数据,使得对海洋环境的逐时变化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受到海洋上空云、雾和霾的影响,数据出现连续高缺失率甚至完全缺失的情况,使得数据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经验正交函数重构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DINEOF)的基础上,突出时间要素在重构中的地位,运用异常像元检测、拉普拉斯平滑滤波和时间模态2次分解插值,提出了适用于静止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的重构方法——DINEOF-G。利用此方法对杭州湾2017年的GOCI总悬浮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经典方法在重构精度上提高了8%,数据重构率提高了36%,且重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杭州湾总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3.
杭州湾最大浑浊带(turbidity maximum zone,TMZ)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年际变化显著。为探究杭州湾水域TMZ和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优选1984-2015年间30幅Landsat卫星影像,建立杭州湾水域表层悬沙浓度反演模型,模型经实测数据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23.3%。对每张卫星影像进行悬沙浓度反演,进而提取TMZ面积数据。结果表明,杭州湾悬沙浓度面积分布类型均为正偏分布,且偏态系数由0.63增长至2.03,高悬沙浓度区域占比不断缩小。杭州湾各区域悬沙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北岸芦潮港站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减幅达73%。杭州湾TMZ面积年化下降率为4.57%,大于长江和钱塘江年输沙量的年化下降率3.74%。河流来沙减少和潮滩围垦导致的当地泥沙来源减少及水流携沙能力降低是影响TMZ面积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浙江国土资源》2020,(1):F0003-F0003
宁波南部滨海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宁波辐射台州的"桥头堡",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一个重要节点。新区组合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贯穿新区境内的甬台温沿海高速公路复线将于2018年通车,其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55.
对流移入杭州湾后飑线发展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梦竹  陈耀登  章丽娜  王芳 《气象》2017,43(1):56-66
为加深对杭州湾影响下飑线维持机制的理解,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和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14年7月27日浙北飑线成因,并重点探讨了此次飑线过程中对流从北岸和南岸移入杭州湾的演变过程及对飑线整体发展的作用。分析表明:南北向辐合线触发新的雷暴单体生成及中等强度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是此次飑线生成和发展的关键环境条件;飑线中对流从南北两岸移入杭州湾后强度均加强,使得飑线得到更好的维持发展;杭州湾上更好的水汽和更强不稳定能量条件,使从北岸移入杭州湾的对流单体加强并连接苏南、浙北两条线状对流,这是进而使得飑线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杭州湾表面与陆地相当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海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南岸入海对流强度维持,并在地面冷池和后侧入流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弓形回波,这也是飑线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嘉兴港区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是嘉兴市市属两大开发区之一,辖区范围为平湖市乍浦镇域(不包括九龙山)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该区位条件优越,乍嘉苏高速、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和01省道、07省道新线贯穿境内,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四大国际机场立体环绕,距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53海里,距宁波北仑港74海里,基本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是“长三角”沪、杭、甬、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57.
嘉兴港区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是嘉兴市市属两大开发区之一,辖区范围为平湖市乍浦镇域(不包括九龙山)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该区位条件优越,乍嘉苏高速、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和01省道、07省道新线贯穿境内,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四大国际机场立体环绕,距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53海里,距宁波北仑港74海里,基本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是“长三角”沪、杭、甬、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58.
北宋初期以来,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水文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古三江排水的格局发生改变,由古娄江、古东江和吴淞江组成的三路排水改变成仅剩吴淞江一路,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出海通道基本不通,太湖地区的水面面积扩大,湖群发展,许多濒湖低田受淹,沦为浅湖;二是杭州湾至苏北沿海地区开始历史上海堤修筑的高潮,最终完成全面的海堤工程。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开始出现的。形成北宋初期以来杭州湾以北沿海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可以用海平面的上升来解释。海平面上升使太湖流域东流水势受阻,为维持流域上游来水与下游输送的平衡关系,太湖自动向比降增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9.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1.0,涨潮流相对增强,澉浦南岸和金山北岸尤为显著。含沙量平面上分布澉浦、杭州湾南岸两个高值区(大潮大于3 kg/m3,小潮大于1.3 kg/m3)以及北岸湾口至乍浦之间的低值区(大潮小于2 kg/m3,小潮小于0.9 kg/m3),随潮汛变化显著,最大含沙量浓度通常滞后于急流时刻。各测站涨、落潮量和输沙量呈现“大涨大落”和“大进大出”的特征,造成杭州湾短时间尺度内的“大冲大淤”。大潮两涨两落金山与乍浦、乍浦与澉浦之间区域净输沙量可达几千万吨,净冲淤则在几百万吨。  相似文献   
60.
当前常见的潮滩遥感提取方法往往通过估算来确定潮滩的边界,难以保证较高的提取精度.本研究结合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GIS技术,选用1990—2021年间共77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人工海岸线作为平均高潮线,利用水边线拟合平均低潮线,实现了对杭州湾南岸慈溪段的潮滩提取和面积估算,分析了潮滩区域时空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