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部,记录了中亚造山带晚期的俯冲增生过程,然而早古生代一些关键地质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大南湖-头苏泉带的构造属性、俯冲起始时间及俯冲极性。本文选取大南湖-头苏泉带北缘的卡拉塔格复式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以揭示该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辉长闪长岩分别形成于434±4 Ma、442±2 Ma和445±4 Ma,表明该复式岩体主要形成于早志留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显示低磷(P2O5<0.1%)、富钠(K2O/Na2O≤0.5)、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57~1.24, 0.91~1.03)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具有较低的Sr/Y(1.9~4.5,8.1~11.4)和(La/Yb)N值(1.6~2.4,2.4~3.0),较高的εHf(t)(+12.7~+15.5,+11.0~+14.7)和εNd(t)值(+7.0~+7.5,+7.1~+7.7),以及年...  相似文献   
72.
田宵  汪明军  张伟 《中国地震》2021,37(2):309-32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监测水力压裂过程、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地面监测,P波极性能够直接、快速地反演震源机制,同时极性校正能够提高绕射叠加定位方法的成像精度。因此,准确而迅速地确定P波极性对地面微地震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与分类能力,可用来确定微地震事件的P波极性。地面监测多采用星型、网格型等规则观测系统,本文使用目标道及其相邻检波器记录作为输入样本,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道P波极性分类网络模型。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单道记录的网络模型,多道的网络模型能够将目标道与相邻道相结合来预测目标道的极性,提高规则观测系统下地面微地震P波极性分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3.
蓝渝  张义军  吕伟涛  郑栋  陈绍东 《高原气象》2009,28(5):1025-1033
利用宽带傅立叶分析法对2008年7月30日和8月4日两次雷暴过程中, 距离观测点5~20 km范围内的55次负地闪回击过程, 33次云内闪电过程以及20次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BE)的电磁辐射信号进行了观测分析, 得到地闪回击、 云闪放电初始阶段以及双极性窄脉冲事件在0.1~40 MHz频带宽度下的电磁辐射能量谱密度。结果表明, 这三类闪电放电过程的辐射频谱波形均呈现出随频率增加、 幅值减小的趋势, 但在辐射强度和衰减速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负地闪回击幅频波形在6~28 MHz频段上衰减速率相对缓慢; 云闪初始阶段在全频带上始终遵循f-1.2~f-1.4之间的衰减率递减, 且其频谱幅值与地闪回击的辐射能量谱幅值相差不大; NBE事件在0.1~40 MHz频带中辐射能量谱幅值基本都明显大于其他两类闪电放电过程, 特别是在10 MHz以上的HF、 VHF频带上其差异可达到20 dB。  相似文献   
74.
王铁军 《地质找矿论丛》2010,25(4):282-285,295
为了探讨离子晶体晶形与介质环境的关系,文章引入两个重要概念——离子生长机制与分子生长机制,并以黄铁矿和萤石为例,探讨了在不同介质条件下,两种生长机制对晶体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原因及其环境后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利用最新地磁极性资料重新计算了高原隆升随时间的变化.在高原的隆升史中,先后有3次达到了H≥Hc(凝结高度),这亦是3个典型的季风气候期.地磁极性强正向期对应着高原的强隆升期,同时也对应着低海平面期;长反向期则伴随着高原的夷平期和高海平面期,但海平面变化比地磁场极性转变平均要晚0.8~1.0MaB.P..  相似文献   
76.
核幔界面反极性磁斑区和地磁场倒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1900-2000,在忽略地幔电导率的假设下,求出从地球表面直至核幔界面(CMB)的深部地磁场分布.核幔界面磁场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存在几块“反极性磁斑区”,即在南半球-Z(向上)极性区的总体背景上有两块东西排列的+Z反极性磁斑区──南非斑区(SAF)和南美斑区(SAM),而在北半球+Z(向下)极性区的总体背景上也有两块-Z反极性磁斑区──北极斑区(NPL)和北太平洋斑区(NPA).在1900~2000年的100a当中,南非斑区以0.2~0.3°/a的速度快速向西漂移,斑区面积增大了5倍,通过斑区的磁通量急剧增长了30倍.与此相比,其他斑区的变化要小得多.从CMB向上延伸,反极性斑区在地幔中形成烟筒状的“反极性磁柱”,其中南非反极性柱的高度随时间快速增加,从1900年的200km增加到2000年的900km.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估计,600~700a后,南非反极性柱将出露地表,那时,在南非将形成一个地磁场反极性区,这可能标志着一次新的地磁极移或地磁场倒转的开始.由此可以推论,地磁场倒转可能不是全球同时开始和同步发展的,倒转现象更象是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出现,然后向周围扩展,继而  相似文献   
77.
根据古地磁测试资料尝试对甘肃南部宕昌县岷江剖面的中-下三叠统浊积岩系进行了磁性地层划分,认为该套地层应属二叠-三叠纪混合极性超时期间的产物,研究区当时的古纬度约为20°N。  相似文献   
78.
洛川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Paleomagnetic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96 ariented loes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e Lochuan section in Shanxi Prov., the total thickness of which is up to 130 m and more. The result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 deposi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Malan Loess and Middle Pleistocene Lishih Loess in the Lochuan section took place during the Brunhes normal epoch. The lower limit of the Lishih Loess which represent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runhes epoch and the Matuyama epoch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silt bed, corresponding to a depth of 75 m. The Wucheng Loess, which recorded the Jalomillo normal polarity event, deposited during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epoch. The upper limit of the Jalamillo is set at a depth of 100 m. and the lower limit at 110 m.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rotated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the specimen resulted from AF demagnetiz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means of magnetic clea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despite of the differences in magnetic stability and ages of various strata (loess, silt bed, buried soil and weathered beds) in the Lochuan section.  相似文献   
79.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对大量显示器的故障维修,累计确认其电源的故障率较高。微机显示器电源输出的各种电压在供给全机所有电路的同时,也同时受过载、欠流、短路、开路等故障的制约。一旦出现故障,很难准确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故障部位。本文以一典型故障为例,介绍了显示器电源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80.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