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8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82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133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湖北气象》2021,40(2)
利用2008—2018年4—9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挑选了引发湖北省极端降水过程的70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重点研究了线状MCS成熟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5类线状MCS中邻接层状云降水AS (adjoining stratiform)发生比例最高,前导层状云降水LS (leading stratiform)、平行层状云降水PS (parallel-stratiform)所占比例最少。(2) MCS多集中在6个区域发展,多在武陵山东南侧、大别山南坡、幕阜山北坡及江汉平原一带形成,由生成地向东或东偏南方向移动,部分准静止后向建立型BB (back building)类MCS从发生到消散基本维持在原地。(3)从月季变化来看,6月和7月引发极端强降水的MCS个例最多,4月和9月的个例数最少。(4) MCS的平均生命史为5~8 h,多发于下午至傍晚;夜间、午夜前后为成熟高峰期;极端降水多在夜间发生,松滋、天门和红安市为极端降水多发地。  相似文献   
912.
913.
914.
1981~2010年北京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北京地区20个常规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对北京地区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981~2010年,北京地区极端降水百分位数(第90、95和99个百分位数)阈值表现出较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第95个百分位数阈值计算的极端降水日数与降水阈值和降水量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可达30%~37%,极端降水强度分布与极端降水阈值分布相似。近30年,北京地区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量以上甸子、怀柔、平谷和观象台下降较为明显,可达到40 mm(10 a)–1以上,极端降水强度以顺义、海淀、观象台、大兴和上甸子等站下降较为显著,每10 a降水强度减小趋势可达4 mm d–1,极端降水日数变化分布与极端降水量变化分布类似,极端降水强度变化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的分布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15.
21世纪重庆中雨以上天数的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用于IPCC-AR4的全球气候模式产品,验证其对重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雨以上天数(dR10)模拟能力的基础上,对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进行组合,预估高(A2)、中(A1B)、低(B1)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21世纪重庆地区dR10的变化。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重庆dR10的变化不太一致。与目前气候(1980—1999年)相比,不同情景下未来21世纪重庆地区dR10在多数时期将可能减少。21世纪的后90a(2011—2100年),A2情景下重庆dR10减少最多,平均减少1.3d;3种情景平均将减少0.5d。21世纪初期(2011—2040年)、中期(2041—2070年)和后期(2071—2100年),A2情景下重庆dR10减少都最多,分别平均减少1.6d、1.6d和0.7d;3种情景平均分别减少0.8d、0.6d和0.1d。  相似文献   
916.
选取2008年广东省80 a一遇的低温雨雪、建国以来登陆中国时间最早的台风"浣熊"、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等几个典型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了导致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和历史上较强的拉尼娜事件是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原因;拉尼娜事件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偏北为"浣熊"成为登陆广东最早的台风提供了条件;南海季风爆发、西南季风强盛、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偏西和偏南、南亚高压偏弱、南海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槽长时间维持造成了2008年历史罕见的"龙舟水"。  相似文献   
917.
印江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日数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仁波 《贵州气象》2010,34(2):15-17
利用印江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对该站点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阈值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50 a来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常规统计。结果表明:印江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有弱的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天数与降水量成正相关,20世纪60年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强降水的离散程度最大,21世纪前8 a极端强降水的离散程度最小。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日数变化均达不到气候突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918.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相似文献   
919.
蒋承霖 《气象科学》2023,43(6):847-852
采用泊松耿贝尔分布,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来估算海上极端风速,并以上川岛气象站多年实测资料通过概率评估来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泊松耿贝尔分布可以得到较为保守的海上极值风速取值。对于海上的小面积区域的重现期风速估算,采用50 km半径区域进行评估,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估算结果,当评估区域较大时,则需考虑适当扩大评估半径。  相似文献   
920.
极端干旱区黄土土壤容重的测量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和古土壤的容重,不仅可以反映东亚冬、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且还是计算粉尘沉积通量的基础,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化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土土壤容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而作为黄土高原主要源区的中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关于土壤容重的测量方法以及古气候意义涉及的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亚洲内陆极端干旱区黄土容重测量的理想方法,并发现该区的黄土容重值同粒度以及磁化率的变化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与黄土高原有很大的不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极端干旱区,黄土容重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源区干旱程度的变化,季风强度对容重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