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66篇
  免费   4878篇
  国内免费   5643篇
测绘学   775篇
大气科学   931篇
地球物理   4343篇
地质学   20289篇
海洋学   2077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1510篇
自然地理   985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622篇
  2022年   772篇
  2021年   808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863篇
  2018年   626篇
  2017年   708篇
  2016年   749篇
  2015年   903篇
  2014年   1364篇
  2013年   997篇
  2012年   1304篇
  2011年   1218篇
  2010年   1042篇
  2009年   1107篇
  2008年   1167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1009篇
  2005年   880篇
  2004年   938篇
  2003年   906篇
  2002年   990篇
  2001年   1036篇
  2000年   879篇
  1999年   872篇
  1998年   842篇
  1997年   827篇
  1996年   824篇
  1995年   797篇
  1994年   750篇
  1993年   646篇
  1992年   674篇
  1991年   569篇
  1990年   538篇
  1989年   432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5篇
  1977年   6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8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岛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青岛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论述青岛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进而阐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大可能发生地震海啸的原因。并对青岛地区今后地震监测及抗震防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2.
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陆侧弧后裂陷盆地(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之间的水下残留火山弧.其地球物理特征、地层组成、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等均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之特征.本隆褶带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初,当时为陆缘弧;中新世末以后,由于琉球弧后冲绳海槽的张裂作用,遂成为古琉球弧的残留弧.其形成机理受东海构造格局控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俯冲带的东向迁移有关,东海隆褶带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断隆火山弧(E1+2)、(2)褶隆火山弧(E3)、(3)褶隆残留弧(N1)和(4)消亡残留弧(N2~Q).最后一个阶段隆褶带与陆架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了厚约15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3.
104.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河口区水体,悬浮体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水体的污染过程,富营养化问题及评价沉积物对水体污染的作用,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5.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06.
107.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9.
属于日本海主要的形态构造单元有 3个深水凹陷 (日本、对马和大和 )和分隔它们的隆起(大和、朝鲜等 )。从 1 985年开始 ,海参崴太平洋海洋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БЯКарΠ、СНМедведев和ВГПрокудин在此海域采用带有海底地震站的反射波进行了研究。获得的大量信息可以确定 ,在对马和大和凹陷中 ,地壳的厚度大约为 1 4km ,而在日本凹陷的东部则为约 8 5km。专家们在有关这些地区海底地壳的性质上意见有分歧 ,一种认为是变厚的洋壳 ;另一种认为是拉长了的陆壳。在对马凹陷的西部和西南部进行了类似的地震研究工作。这…  相似文献   
110.
陈红  陈新华 《台湾海峡》2007,26(4):562-568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是一种能够以亚铁、单质硫、以及硫化物作为能量来源的化能自养菌,因为此特性,其是生物湿法冶金中主要浸矿菌种之一.本试验中,通过从4个不同来源样品中分离到了4株A.f菌,然后通过改变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来比较其氧化亚铁以及硫的活性.试验中使用了6种不同条件,其中每个条件下仅改变一个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重金属离子浓度、外加离子浓度、硫培养、浸矿培养.通过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4株菌表现均不一样,而活力最强的菌株也不一样.例如,A.f.3菌株在以亚铁为能量来源的时候,一般是活性最强的菌株,而A.f.2一般是活性最差的菌株;但是在用硫和黄铁矿为能量来源的时候,A.f.2的活性不再是最差的,硫培养时,A.f.2是活性最强的菌株.通过比较,人们可以筛选得到一个高活性以及工业应用价值更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