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核酸指标可表征桡足类营养及生长状态, 然而多物种和多指标比较研究的相对缺乏却限制了现场海区调查中对核酸标志物的广泛应用。本研究测定了系列饵料浓度(0.2~2.0μg C·mL-1)喂食的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的桡足幼体Ⅱ期个体的摄食率、生长率及成体产卵率, 并就生化组成, 包括RNA含量、DNA含量、蛋白含量(以下简写为PRO)、RNA:DNA、RNA:PRO、DNA:PRO及元素组成(N含量、P含量、C:N 和C:P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摄食率、生长率、产卵率及桡足幼体的RNA相关的核酸指标随饵料浓度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双曲线模型, 而雌性成体中仅RNA:DNA比值符合此模型。对RNA相关指标与各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桡足幼体的RNA相关指标均与摄食率及生长率呈显著线性相关性, 显著程度的顺序为RNA:DNA>RNA:PRO>RNA含量; 雌性成体中RNA:DNA及RNA:PRO比值与产卵率显著相关, 前者的相关性远较后者显著。此结果表明, 在常用的现场浮游桡足类调查的标志比值(RNA:DNA比值或RNA含量)之外, RNA:PRO比值亦可作为指示桡足类生长状态的标志比值, 但是当指示体生长时, 桡足类必须处于同一生长阶段。RNA相关指标与饵料浓度之间稳固的双曲线相关性提示我们, RNA相关指标可帮助评估桡足类的饵料环境。  相似文献   
102.
浮游动物死体是海洋沉降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浮游动物死体对于准确评估特定海区生物泵碳通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在自然海区的死亡情况,采用2019年7~8月在南黄海获取的浮游动物样品,使用中性红染色法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死体的平面分布及其受控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 378.3±929.84) ind./m3,其死体比例在5.0%~68.8%之间,平均为33.3%±16.6%。桡足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主要类群,平均丰度为(1 202.9±937.4) ind./m3,死体比例在3.6%~69.7%之间,平均为38.6%±17.0%,与全球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平均死体比例相当。不同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的死体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死体比例最高(62.0%),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最低(17.9%)。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死体比例的主要影响因子。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死体比例和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的死体比例与表底温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表层盐度与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的死体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南黄海海洋生态动力学过程和海洋碳通量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3.
为分析夏季南黄海潮汐锋及其对浮游动物和初级生产分布的影响,本文利用2011年夏季航次的水文数据、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样品及叶绿素a资料,对南黄海潮汐锋区位置及小拟哲水蚤丰度和叶绿素a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夏季南黄海潮汐锋对小拟哲水蚤丰度和初级生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水域存在明显的浅海潮汐锋;小拟哲水蚤丰度高值(18267ind/m3)出现在锋区,其低丰度值(1480ind/m3)出现于锋区附近混合区,两者之间相差1个数量级,其丰度由远岸层化区至锋区逐渐升高。叶绿素a表层浓度高值(4.7μg/L)出现在锋区附近层化区,锋区叶绿素a表层浓度较低(2.2μg/L)。锋区中出现小拟哲水蚤丰度高、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现象,表明桡足类的摄食压力对初级生产具有明显影响。可见,潮汐锋是影响南黄海浮游生物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潮汐锋对跨锋区生物要素分布乃至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4.
INTRODUCTIONTheseasurfacemicrolayer (SM)withspecialphysical,chemicalandbiologicalproperties,hadbeenwelldescribedasasiteofintensiveaccumulationofdissolvedandparticulateorganicmat terinvolvingphytoplanktonandbacteria (Hardy,1 982 ) .Thisenvironmenthasgreatimpor…  相似文献   
105.
于2010 年5 月和10 月在渤海湾南部进行了10 个站位的浮游动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压力,结果表明,春季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的数量分布受控于温度和盐度,强壮滨箭虫的生物量为279 mg/m3, 丰度为33.8 ind/m3,摄食率为0.95mg 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6.98 %和0.21 %, 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数量分布与强壮滨箭虫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中华哲水蚤是强壮滨箭虫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秋季,强壮滨箭虫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66 mg/m3和30.5 ind/m3,摄食率为0.50 mgC/m2·d,强壮滨箭虫 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43 %和0.72 %,强壮滨箭虫的数量与桡足类的数量呈显著相关,中小型 桡足类是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表明,温度和黄海海流是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洋山港浮游桡足类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洋山港海域桡足类的周年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洋山港桡足类的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tetrasp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norvegica)、瘦拟哲水蚤(Paracalanus grac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显著(F=2.11,P<0.05),春(28.44个/L±19.16个/L)>夏(18.60个/L±14.81个/L)>冬(10.98个/L±3.65个/L)>秋(10.57个/L±4.45个/L);生物量则为夏(12359.1 mg/L±18438.1 mg/L)>秋(7796.6 mg/L±1348.6 mg/L)>冬(2944.8 mg/L±1680.9 mg/L)>春(1401.0 mg/L±1057.3 mg/L)。桡足类丰度的周年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生物量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多变量分析显示,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对洋山港桡足类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起主要作用。小洋山码头受人类干扰严重,桡足类丰度和多样性与大洋山码头已出现差异,春、冬季小洋山码头的多样性指数(H′)高于大洋山码头,除秋季外,小洋山码头的均匀度指数(J)都高于大洋山码头。  相似文献   
107.
海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了许多有关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实验室内培养纤毛虫并开展桡足类对其清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为0.1—58.1mL/(ind.·h)。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方式有多种,包括伏击摄食和通过游泳过滤海水中的纤毛虫等。有的纤毛虫有逃避摄食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自然状况下桡足类群体对自然饵料中纤毛虫的摄食得到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多数情况下低于40mL/(ind.·h)。实验室内和自然海区的研究都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桡足类倾向于选择摄食纤毛虫。根据现场测定的清滤率和桡足类丰度估计自然海区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压力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群体对纤毛虫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大约为每天5%。这些自然海区的研究多集中在近岸区域,需要加强对大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8.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s a type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esticides pollution whose impact on the marine ecosystem is urgently to be evaluat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DDT on the marine ecosystem, copepods being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were selected as target animals. The influence of DDT on the feeding, respiration,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Sinocalanus tenellus(S. tenellus) was analyzed and the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in the individuals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DDT. The 48 h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 and 96 h LC50 of DDT to S. tenellus were 5.44 and 2.50 μg/dm3, respectively. The filtration rates, grazing rates, and respiration of S. tenellus decreased apparently with increased DDT concentrations. Under lower concentration(625 ng/dm3) of DDT, the activities of the antioxidant enzymes, includ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in the anima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animals without any exposure to DDT,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antioxidant enzymes can protect the animals from oxidative damage. However, the activity of the antioxidant enzyme decreased when the animals were exposed to higher concentration(1 250–2 500 ng/dm3) of DDT. The survival rate of both females and males was reduced when they were exposed to DDT less than 250 ng/dm3, but females showed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males when they are under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e hatching ratio and the egg diameters of S. tenellu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y were exposed to DDT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25 and 250 ng/dm3, however, the cumulative egg production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variation when the animals were exposed to the above DDT concentration. These data in the preset study suggested that exposure to DDT can cause the variation of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pepods, and further affect the marin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09.
象山港特定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物种年际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秀宁  王云龙 《海洋通报》2014,33(3):293-298
根据1988及1992年浮游动物月度海上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0和2007-2009年已报道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分析发现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1988年至1992及2000年表现出下降的年际变化,其生物量的峰值模式呈由冬季向夏春季的转变趋势;桡足类的生物量和丰度在1988年和2007-2009年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生物量峰值发生了由冬季向夏春季的转变;冬春季典型优势种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的优势地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0.
《华北国土资源》2014,(3):F0004-F0004
新近重大发现的是被誉为恐龙“祖先”的山西山西鳄的骨架化石。山西山西鳄作为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生活在中国北方中三叠纪,以兽孔类和原始初龙类为主体的四足类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中的顶级掠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