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656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金龙  王璞珺  孙少波  贾军涛  张艳 《新疆地质》2006,24(4):373-376,I0013
应用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东北段南雅尔当山剖面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南雅尔当山却尔却克组产出的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值为2~2.5,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在中奥陶世逐渐进入生烃门限并快速成熟;在奥陶纪末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顶部为80℃,底部为180℃,之后遭受抬升剥蚀,区域剥蚀量在2 300 m左右.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存在3种生烃类型:第Ⅰ种为南雅尔当山型,为非有效烃源岩;第Ⅱ种为群克1井部分生烃型,奥陶纪末抬升剥蚀后埋深在2 500 m以上的烃源岩(Ⅱ-1型)停止生烃,埋深在2 500 m以下的烃源岩(Ⅱ-2型)持续生烃;第Ⅲ种为二次生烃型,当中新生代的快速沉积使Ⅱ-1型烃源岩顶部埋深达到3 200 m时,相同层位的烃源岩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开始二次生烃,生烃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92.
地图目标局部分形描述的元分维模型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元分维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地图目标的局部形态特征变化,为地图目标的进一步分析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3.
结合使用mapgis工作软件建数据库和运用南方cass的测量软件数据查询,应用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数据转换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数据转换后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特性(符号,线型,颜色,图层、属性),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别的数据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94.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5.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whitei,Sweetognathus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6.
牙形石作为划分地层的标准化石,具有确切的地层层位和较高的REE含量,并不容易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因此作为研究古海水演化的指示剂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同位素稀释法对扬子克拉通三峡地区寒武纪一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中代表古海水化学组成牙形石的Sm/Nd比值进行测定,Sm/Nd比值在0.108-0.348之间,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建立Sm/Nd比值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并结合已有沉积地层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成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海水Sm/Nd比值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古陆块的隆起有明显对应关系,同时,区域性构造运动,如海底地壳拉张产生的幔源组分和地幔柱活动也会影响古海水的Sm/Nd比值.因此,古海水的Sm/Nd比值对海平面的升降、古大陆的风化作用和区域构造事件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
在总结以前手算及其他它语言程序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期工作成果及现有资源,以AutoCAD2000为平台,用VC++及ObjectARX等软件结合测量平差的专业知识,设计了集平差计算和图形显示为一体的辅助设计软件,用以计算坐标的精确值,并绘出边角网网形.  相似文献   
98.
隐丝藻科一新属—管形藻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空蜈蚣藻(Grateloupia porracea (Mert.)W.X.Li et Z.F.Ding)在幼苗期(0.2dm)已中空,成体的主枝与分枝亦中空,皮层细胞叉状排列或稍背斜形;生枝枝丛(ampullae)只有一条主枝或1分枝;果胞枝由1-3个细胞组成,有的果胞亦产生由1-4个细胞组成的侧枝。其特征与蜈紧藻属(Grateloupia C.Ag)不同。建议将其从蜈蚣藻属中移出另成立一个新属  相似文献   
99.
4种中草药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8年3月至5月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马齿苋,桔梗,木瓜和花粉等四种中草药浸提液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马齿苋,桔梗和花粉浸提液的各处理组均对亚心形扁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马齿苋,桔梗效果最好,花粉次之。  相似文献   
100.
岱海湖心沉积物分析及其600年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岱海湖心2号钻孔剖面沉积物的牯土矿物分析、化学元素分析、有机质含量分析、孢粉分析、介形类及其附近地区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600年来环境演变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