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7篇
  免费   1002篇
  国内免费   1534篇
测绘学   426篇
大气科学   2685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1609篇
海洋学   689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80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61.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 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在.在OBS和多道地震资料的约束下,利用船测地磁资料,本文对西北次海盆的地壳年龄进行了重追踪.根据定量的比较,西北次海盆的主体扩张始于35.8 Ma(C16n,2n),在34.7 Ma(C15)时其西南部开始扩张,扩张最终同时终止于33.2 Ma(C13n),整体的全扩张速率在40~50 mm/a之间.这表明南海的扩张可能首先起源于西北次海盆,在其结束扩张后,东部次海盆才开始打开(约30 Ma).得益于数据精度和密度的提高,利用化极后的磁力异常以及反演的磁化强度可以对西北次海盆进行二级中脊段的划分.我们共划分出六个中脊段和一个明确的转换断层.中脊的分段性与OBS反演的地壳厚度的变化相一致.转换断层东侧,中脊主体分为四个中脊段,每个中脊段长度均在30 km左右.转换断层西侧,存在一个长约50 km的中脊段和一个不确切的中脊段.中脊段上磁化强度的变化幅值和中脊段长度在整体上成正比.每个中脊段中央的磁化强度弱于中脊段两端的磁化强度,这与扩张速率相近的大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62.
基于新的末次冰期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模拟了盛冰期以来东亚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相对海平面上升由盛冰期后全球冰盖消融控制,后期的变化则由地壳黏性均衡调整控制;每个时期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与地壳均衡作用及远场均衡效应的区域性差异有关;模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冰盖消融模型差异的影响,量级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此外,利用本文的GIA模拟结果,对东亚海岸历史相对海平面观测进行改正,揭示了华南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地壳垂直运动,其中3-8 kaBP地壳以较稳定的速率(1~4 mm/a)下沉,之后则以较小速率下降或隆升,推测可能与东南部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有关;揭示近千年来粤东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壳垂直运动有长期隆升趋势,而近三十年的观测结果则显示下沉,推测该差异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963.
前人在山西交城断裂带上开挖过多个探槽,揭露出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但其研究结果尚不能确定该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段的北部边界.近期在该断裂带北端和中段又开挖了3个大型探槽,其中在阳曲县泥屯盆地西界开挖的龙王沟探槽,是一个由多个探槽组合成的大探槽,该探槽揭示的地层断错信息,将交城断裂带全新世活动的范围向北延伸了20km.另外2个大型探槽分别为交城断裂带中段瓦窑沟东侧台地前缘的瓦窑探槽与市儿口沟西侧T1阶地前缘的新民探槽.这3个大探槽均揭示出全新世中期(14C测年值为距今5 ~ 6ka)的垆土和淤泥层,以及多组平行分布的断面,所揭示的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具有断错事件活动的同步性,可与前人探槽揭示的全新世断层活动事件相对比.3次断错活动时间分别距今3.06 ~3.53ka、5.32ka左右或6.14ka左右、8.36ka左右;3次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2 ~ 2.84ka和2.22 ~ 3.04ka.这些断错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为1.5~4.7m,显示了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的强震活动.最后讨论了探槽中14C测年样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64.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其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及3D地震资料,对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的内部充填期次、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内的水道划分为多个不同级别层序格架内形成的水道单体和水道复合体,从而对切谷内部的水道期次和组成特征进行精细表述.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水道单体自下而上发育底部滞留、滑塌充填、侵蚀水道、加积水道、天然堤和废弃水道6种沉积微相类型,整体表现为流体能量逐步降低的过程;三级水道复合体形成于复杂的多期侵蚀-充填过程,受到海平面变化、坡度及重力流流变学特征的影响,纵向演化可划分为初始侵蚀、初始充填、加积充填、后期充填和水道废弃5个阶段,各阶段切谷内充填结构和水道平面展布特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5.
966.
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锚碇潜标对北冰洋楚科奇陆架海域进行了为期33 d的海流剖面、近底层温度与盐度连续观测。观测数据显示楚科奇陆架海域近底层海水温度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快速升降现象。结合此次科学考察R断面温盐深仪(CTD)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场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观测到的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不仅发生在近底层;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应该是由海水温度锋面在夏季整体缓慢北移的同时存在短暂南北摆动所导致;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北移属于北极气候特征,而温度锋面短暂的南北摆动则与短期天气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67.
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9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a融合海面高度距平数据,追踪吕宋海峡附近海域(18°~23°N,116°~126°E)中尺度涡的移动轨迹,结果表明:时间分辨率为7d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难以观测到中尺度涡从西北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传进南海的过程,但对1994年吕宋海峡中部观测到的一个气旋涡及其附近中尺度涡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可见,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会与吕宋海峡内部海面高度耦合后向南海传播。海面高度距平数据的时间-经度图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信号在西传至吕宋海峡附近(121°~122°E)时出现信号不连续。对21°N,116°~140°E断面的海面高度距平数据按周期分别为1~3月、3~6月、330~390d(年信号)进行分段带通滤波,发现不同周期的西北太平洋信号穿过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受到的阻隔作用、向西传播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受的强迫机制均不同。  相似文献   
968.
利用1993-2010年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用EOF方法及小波分析研究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EOF第一模态是季节模态,与该海域风应力旋度第一模态类似,相关系数达0.65.EOF第二模态主要反映了黑潮南部次级环流的变化情况,显著性周期是8-10年.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南部次级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与PDO有关,同时它又与风应力旋度第二模态有关;该海域的海面高度受到北太平洋东部SSH信号西传的影响,信号的传播需要大约3-4年时间.EOF第三模态是黑潮弯曲模态.日本南部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可以表征黑潮弯曲的形成,而且弯曲强度和涡的持续时间、强度和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69.
2009年6月6日鄂北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6月6日鄂北冰雹天气发生前的抬升、水汽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抬升条件,促进强对流天气爆发;垂直水汽分布上,中低层干盖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边界层对流的发展,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的形成,增加了大气的潜在斜压性,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发展,增加了大气不稳定性。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等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液态水含量的迅速跃增,对降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10 min闪电频次在降雹前出现了20次以上的峰值,可以起到冰雹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70.
There are awareness and concerns caused by the decreasing sea ice coverage around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due to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Emphasis in this study was on rapid changes in Arctic sea ice coverage and its impacts on the marine ecology during the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2010. Our purpose was to establish a baseline of Arctic fish compositions, and consequ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fish community and biogeography. Fish specimens were col- lected using a multinet middle-water trawl, French-type beam trawl, otter trawl, and triangular bottom trawl. In total, 36 tow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e shelf of the Bering Sea, Bering Strait, and Chukchi Sea in the Arctic Ocean. in total, 41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14 families in 7 order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edition. Among them, the Scorpaeniformes, including 17 species, accounted for almost one third of the total number (34.8%), followed by 14 species of the Perciformes (27.0%), 5 species of the Pleuronecti- formes (22.3%), and 2 species of the Gadiformes (15.4%). The top 6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Hippoglossoides robustus, Bore- gadus saida, Myoxocephalus scorpius, Lumpenus fabricii, Artediellus scaber, and Gymnoeanthus trieuspis. Abundant species var- 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ishing methods; numbers of families and species recorded did not differ with the various fishing methods; species and abundances decreased with depth and latitude; and species extending over their known geographic rang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dition. Station information, species list, and color photographs of all fish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