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伟 《云南地质》2011,30(3):326-328
铁矿床由基底岩石中黄铁矿、菱铁矿在近地表经风化淋滤后,搬运沉积形成。属风化残积型褐铁矿。  相似文献   
32.
云南禄劝残植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禄劝煤是我国典型的残植煤,是泥盆系煤岩的代表.研究其生烃能力有助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系煤系的油气资源前景.通过对禄劝煤和泥灰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禄劝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角质体为特征组分,类脂组含量高,处于低熟阶段,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高.热解生烃实验证明其具有较窄的活化能分布范围且较低,其值为201 kJ/mol,其生烃潜力为820.0 mg/g,明显高于常见的泥质烃源岩.尽管禄劝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但其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这对认识泥盆系煤层及其相关烃源岩岩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赵国春 《岩石学报》1992,8(2):136-144,T001
太平寨紫苏花岗岩套是由围岩即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紫苏斜长片麻岩深熔形成。变质流体相中水的局部富集是导致形成紫苏花岗岩套的深熔作用的重要因素。紫苏花岗岩套岩石中残晶斜长石和结晶斜长石化学成分对比表明深熔过程是在非平衡或亚稳状态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34.
为补采黄金洞矿区老窿残矿,经过现场调查、残矿分类,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来保证生产作业安全的措施。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安全上有保证,技术经济合理,对提高企业的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5.
选取2017年6月15日和7月8日的2次人工引雷试验人工触发闪电数据,对采集系统记录了2次有明显残压波形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次人工触发闪电的平均回击雷电流幅值为11.00kA,平均雷电流波形10%~90%的上升时间为0.24μs,平均雷电流的半峰宽度为10.98μs,平均雷电流的回击波形10%~90%的上升陡度38.20GA/s。2次人工触发闪电的平均残压持续时间为387.1μs,残压峰值平均值为969.4V,残压平均值为759.6V。自然闪电通常具有多回击、回击间隔时间短、放电过程复杂多样等特点,有可能破坏SPD热稳定性,加速老化,甚至可能被击穿;而该试验中SPD没有被损坏,主要是因为:人工触发闪电造成架空线路近距离发生闪电感应,尽管SPD的残压值高,但是电流比较小,所以SPD承受的能量不大。  相似文献   
36.
梁磊  董业才  高嵛飞  张玲  徐桃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21-67020021
关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矿流体来源及与岩浆演化的成因关系长期存疑。现以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广西栗木花岗岩为例,通过对成矿地质体花岗岩垂向分带的岩相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分析岩浆—热液的形成演化路径与成矿过程。研究表明,岩浆演化除了结晶作用外,还有大规模的气—液分离,岩浆—热液的形成主要与其中的气—液分离有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岩浆残液。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来自第二次气—液分离形成的二级残余富气流体相构成的岩浆—热液,岩浆—热液系统由三个不同空间分布的分支系统组成,每个分支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以交代、结晶等不同形式与上部地质体作用,演化形成成矿流体,最后形成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和以细晶岩为底部边界的成分分带。研究成果还原了岩浆演化形成岩浆—热液的详细路径,构建了成矿模型,对深入认识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7.
Based on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at an ice camp deployed in the Makarov Basin by the 4th Chinese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August of 2010,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vertical heat flux in the upper ocean of the Makarov Basin is investigated together with its impacts on sea ice melt and evolution of heat content in the remnant of winter mixed layer(r WML). The upper ocean of the Makarov Basin under sea ice is vertically stratified. Oceanic heat flux from mixed layer(ML) to ice evolves in three stages as a response to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fluctuating from 12.4 W/m2 to the maximum 43.6 W/m2. The heat transferred upward from ML can support(0.7±0.3) cm/d ice melt rate on average, and daily variability of melt rate agrees well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Downward heat flux from ML across the base of ML is much less, only 0.87 W/m2, due to enhanced stratification in the seasonal halocline under ML caused by sea ice melt, indicating that increasing solar heat entering summer ML is mainly used to melt sea ice, with a small proportion transferred downward and stored in the r WML. Heat flux from ML into r WML changes in two phases caused by abrupt air cooling with a day lag. Meanwhile, upward heat flux from Atlantic water(AW) across the base of r WML, even though obstructed by the cold halocline layer(CHL), reaches0.18 W/m2 on average with no obvious changing pattern and is also trapped by the r WML. Upward heat flux from deep AW is higher than generally supposed value near 0, as the existence of r WML enlarges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CHL. Acting as a reservoir of heat transferred from both ML and AW, the increasing heat content of r WML can delay the onset of sea ice freezing.  相似文献   
38.
李连廷 《云南地质》2010,29(2):165-167
老挝南部的波罗芬玄武岩地区广泛出露赤(褐)铁矿床,为风化残积型。规模及品质受制于原岩、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9.
何明华 《贵州地质》2001,18(3):168-173
黔东北地区的氧化锰矿床系风化矿床,按其成因可进一步分为残积矿床和淋积矿床两种。前者在区域上分布相对较广,是由原生菱锰矿床经次生风化而成,呈带状延伸;后者是由锰质对原矿层附近围岩淋滤加积而成。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还对该区氧化锰矿的成矿机理、控矿因素和区域找矿方向作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0.
中国泥盆纪煤煤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泥盆纪煤是形成于一定地质历史条件下的特种煤、显微组成以富含角质本为特征,其它壳质组分、镜质组、惰性组含量均低。泥盆纪煤阶的确定可用角质体荧光参数、角质体反射率及富氢镜质组的反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