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11.
选取1961-2019年广西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NOAA/ESRL高度场及海平面气温资料,分析了2019年广西异常暖冬的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及海温外强迫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偏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冬季风偏弱,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方暖气流占主导地位,是2019年广西冬季气温偏高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2.
阿留申低压四种环流指数的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4演变特征最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L偏弱,之后AL偏强;近年来又出现AL偏弱趋势。因I1为5个月平均场中AL的强度指数,故它与Ii、i=2,4差别较大。2)两种中心位置指数地理分布区域(λc3,φc3)大于(λc4,φc4),这与平均时段长短及中心位置指数定义差别有关。λc4由偏西转向偏东较λc3提早约5a,它与Ii、i=2,4的一致性更好。3)在强ElNin~o事件中,AL加强、中心位置偏东,强LaNin~a事件则相反。强度指数I2、I4和位置指数λc4反映上述关系较好。4)AL偏强、偏东年,中纬北太平洋区域低温、少雨,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北美西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而北美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3.
北太平洋涛动的季节演变及其与我国冬春气候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王林  陈文  冯瑞权 《大气科学》2011,35(3):393-402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了季节平均的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中NPO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冬季和春季NPO与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NPO具有相当正压的结构,在地面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4.
1951—2008年吉林市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滑动平均、滑动变异系数等方法对吉林市1951-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吉林市气温旱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比全国高0.10℃/10a,但比东北区低0.03℃/10a;降水总体旱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有增长的趋势,夏季降水目前处于少雨段,秋季降水变化不明显,冬季降雪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降水的变率明显...  相似文献   
115.
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o事件海温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了与经典El Nio事件、El Nio Modoki、WP(西太平洋暖池)及CT(冷舌)El Nio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第二类El Nio事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第二类El Nio事件表征为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第三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4.7%。在海洋表面层,第二类El Nio事件暖期赤道东太平洋为沿赤道西伸的冷舌,热带中西太平洋为环绕冷舌的马蹄型大范围暖区。该型具11a和30~40a年代际振荡及3~4a年际变率,峰值多出现在春季。第二类El Nio事件是热带太平洋异常海面风应力场和赤道两侧的风应力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赤道东印度洋-中西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洲上空出现以反号垂直运动为特征的异常Walker环流。(2)El Nio Modoki与第二类El Nio事件有密切关系,它实质上是第二类El Nio事件次表层海温与近海面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捕捉了第二类El Nio事件的主要信息。(3)第二类El Nio事件对中国春季及夏初降水有一定影响。在事件暖期,东海地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其南侧的中国南方地区盛行异常东北气流,水汽来源减少,导致该地区少雨,其西侧的异常偏南气流北上直达华北地区,异常多水汽向北输送,并与北方的偏北流场相遇,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在第二类El Nio事件冷期相反。本文结果还指出,WP与CT El Nio事件是由经典El Nio事件第一模态与El Nio Modoki事件组合而成,它们不是独立的El Nio类型。此外,还讨论了夏半年El Nio事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6.
公主岭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公主岭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年的降水、气温、蒸发量资料,对近50年来公主岭市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各季气温变化与年变化趋势相同,以冬季的增暖最为明显,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是1960年代以来最暖的10年;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降水量与年变化趋势相同,而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则略有增加,暴雨日数增加;年蒸发量呈增加的趋势,夏季、秋季、冬季蒸发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只有春季蒸发量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夏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而蒸发量的增加,夏旱和秋旱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7.
正2014年汛期以来,广西持续遭遇大范围的暴雨天气,加上近年来的气候异常和工程建设活动频繁等原因,造成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增多,使广西地质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2014年5月,广西国土资源厅以开展"服务型机关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巩固"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连续发出多个紧急通知,要求广西国土资源系统严阵以待,切实做好持续暴雨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5月28日上午,该厅以服务基层,维护群众利  相似文献   
118.
中国中世纪气候异常期温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约950-1250年)是地球气候变化史上距今最近的长达数百年的典型温暖气候阶段,因此常被作为研究温暖气候及其影响与适应问题的主要历史相似型而备受瞩目。综合利用近年所发表的长度超过千年的中国4个区域(东北、西北、东中、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重建结果,结合历史文献的冷暖记载,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对MCA期间中国温度的年代—多年代—百年尺度波动特征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总体看,尽管在12世纪中后期存在数十年的相对冷谷,但在百年尺度上,10-13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显著暖期,且这一温暖期的起讫时间和温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各个区域温度变化序列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表明:在准30年尺度上,950-1130年间中国区域的温度波动位相基本同步;但在其后的1130-1250年,各区温度波动幅度变小,也存在位相差异。在准百年尺度上,各个区域均自10世纪前期起显著转暖,在MCA期间总体温暖背景下,出现2次冷波动;但除西北与东中部在整个MCA期间的百年尺度温度变化基本同步外,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在MCA期间与其他区域存在显著的波动位相差异,且其温暖气候结束时间也较西北与东中部早40~50年。在百年以上尺度的趋势变化上,东北部和东中部2个区域均显示MCA和其后出现的小冰期(LIA)2个阶段温度差别较显著,而西北、青藏高原2个区域则均显示MCA和LIA的阶段温度差别不大。综合各种尺度的波动特征显示:MCA温暖程度在东中部与20世纪相当,在东北部较20世纪略低,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则显著低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119.
The studies in China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ummertim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n the climate timescale are reviewed. New insights in resent studies are introduced. It is stressed that either in the free atmosphere or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the descending arm of the Hadley cell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Then the theories of thermal adap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to external thermal forcing and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forcing are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domain.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to verify these theorie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boreal summe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ong South Asi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is, to a great extent, due to the convective latent hea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Asian monsoon, but affected by orography and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continents.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at the surface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a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North America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ong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over North America, but affected by radiation cooling over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Moreover, in the real atmosphere such individual thermal forcing is well organized. B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diabatic heating in synthesis, a quadruple heating pattern is found over each subtropical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oceans in summer. A distinct circulation pattern accompanies this heating pattern. The global summer subtropical heating and circulation may be viewed as “mosaics” of such quadruplet heating and circulationpatterns respectively. At last, s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vari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are raised.  相似文献   
120.
徐忠峰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5,24(3):387-39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指数距平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100hPa东风强度与华南气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东风强度与同期及3月份华南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合成分析表明,弱东风年冬季华南地区700hPa为西南风距平,有利于孟加拉湾的暖湿空气向华南上空输送。(2)前期秋冬季节平均东风强度与区域平均的华南夏季气温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617。合成分析发现,弱东风年夏季西太副高偏强,位置偏西,使得华南地区在强副高控制之下,多为晴空少云天气,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