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毕诗健  李占轲  唐克非  高凯 《地球科学》2016,41(7):1121-1140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的大型金矿床集中区,但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华北南缘小秦岭矿集区东桐峪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的微量元素进行原位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东桐峪金矿床及区内其他同类型矿床的成因提供新的资料和制约.东桐峪金矿床的黄铁矿从早到晚依次划分为3个世代(PyⅠ、PyⅡ和PyⅢ).PyⅠ主要形成于粗粒黄铁矿-石英阶段,颗粒粗大且自形程度高,呈星点状或斑点状赋存于乳白色石英脉中.PyⅡ主要形成于石英-中细粒黄铁矿阶段,呈半自形-他形结构且裂隙发育,常被晚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等矿物充填.PyⅢ主要形成于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常呈他形粒状结构与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PyⅠ中As平均含量为16.63×10-6,Au、Ag和Te含量较低且常位于检测限以下;相较而言,PyⅡ中As含量稍低,而Au、Ag和Te含量略高(其中Au含量为0.10×10-6~0.59×10-6);PyⅢ中Au、Ag和Te含量差异较大且显著升高,其中Au、Te含量最高可达35.58×10-6和79.79×10-6,而As含量较低且大部分数值低于检测限;不同世代黄铁矿的Co/Ni比值基本上都大于1,且PyⅢ的Co、Ni含量和Co/Ni比值明显低于PyⅡ和PyⅠ.以上结果表明,东桐峪金矿床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As的含量很低,金的富集与As无关;不同世代的黄铁矿中Au、Ag和Te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暗示金矿化与Te关系密切.另外,第3世代黄铁矿(PyⅢ)中Au、Ag及Te存在显著富集,指示Te(而不是As)在金和银的迁移、搬运、富集、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晚中生代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及金矿床中普遍存在Te-Au-Ag矿物,且黄铁矿中As含量低、Te含量高等特征,暗示该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的脱挥发分或地幔脱气作用,而与区域变质作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2.
王绍波 《地质与勘探》2023,59(3):465-480
作为高新产业重要原材料的关键金属,在地壳内平均含量低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优势矿床类型尚不清晰,尤其是多类型多金属的共存储库—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内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值得深入关注。北衙多金属矿是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内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钼-矽卡岩型铁金铜-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金复合成矿系统。在系统梳理前人有关主体金属矿物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初步查明共伴生的关键金属包括四种:(1) Re: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的辉钼矿中,含量为2.51×10-6~62.64×10-6;(2) Co:以类质同象替代形式赋存于矽卡岩型矿化的磁铁矿中,含量为0.13×10-6~41.1×10-6;(3) Bi:以铋化物形式赋存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中,包括铋铅矿、Bi-Cu硫盐、Bi-Pb硫盐、Bi-Ag硫盐、Bi-Cu-Pb硫盐、Bi-Pb-Ag硫盐和含Bi硫族化合物,其中辉铋矿是主要含铋矿物;(4) Te:赋存于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硫化物(碲含量:80×10...  相似文献   
63.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灰褐色石英脉阶段(Ⅲ)、灰白色石英-方解石脉阶段(Ⅳ).通过矿相学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Ⅲ阶段矿石中首次发现大量的金/银/铅的碲化物,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或其裂隙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初步厘定为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碲铅矿→碲金矿→碲金银矿.基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特征、成矿阶段及铅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围岩及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同位素研究,初步认为矿床中金碲物质来源于早志留世深部地幔和下地壳混熔形成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沿大型剪切带上升,并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后在剪切带相对张性及韧脆性转换等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4.
王益柏  费建芳  黄小刚 《气象》2009,35(6):46-53
根据2002年在ACE-Asia和TRACE-P试验中获得的亚洲区域污染源排放资料,结合由MICAPS能见度观测资料估算而得的颗粒物排放资料,利用美国EPA最新发展的Models-3/CMAQ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2002年3月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强沙尘暴个例.结果表明,(1)模拟的各气态污染物的时空演变及相互关系与已有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2)颗粒污染物的模拟结果也反映了已有的观测事实,粗细颗粒物呈一致的先降后升日变化趋势;沙尘过程前期,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于近地面污染源;沙尘期间,颗粒物污染主要源自外界沙尘的高空输送,且粗颗粒物污染是此次过程的首要颗粒污染.(3)该模式系统可用于沙尘气溶胶研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5.
合成碲金矿及其热液蚀变实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锋 《现代地质》2001,15(2):197-201,T006
通过实验合成出了碲金矿 ,并对其进行了 2 0 0℃、80℃温度下不同 p H溶液中的蚀变实验。对碲金矿及蚀变产物分别进行了 X-射线粉晶衍射、矿相显微镜鉴定及电子探针和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在中性、偏酸性和碱性溶液的实验条件下碲金矿基本保持稳定 ,而在碱性稀溶液实验条件下可观测到少量含 Fe、 Te、 Au新相的生成及碲金矿表面氧化态碲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6.
魏绍六 《湖南地质》2001,20(3):177-178,210
原生矿床中金的主要性状有自然金与金的碲化物,自然金可分为“明金”和“微细粒金”,“明金”的次生作用,使金的成色得到提高,粒度更大,往往有利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的形成,“微细粒金”的次生作用,常形成卡林型氧化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显然,以“明金”为主的矿床及金的重砂异常区,不存在找红土型金矿的可能,应寻找脉金矿床,而在有低值金的重砂异常叠加的化探Au异常区,有望找到中小型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7.
东坪金矿矿石碲、金分布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分别系统测定矿石Au,Te含量表明,东坪金矿具有典型的Au-Te元素组合,Te/Au比值平均为0.71,且随矿石Au丰度的加富而增加,它们的相关系数增大,Au,Te含量对数值的统计分布和矿物组合,元素赋存状态的微束分析结果表明,Au,Te均以独立矿物为主要赋存状态,但Aud的矿化表现出多期次特征,而Te主要在硅化-硫化物阶段,二可能具有不同的母源,上述结论对提高金的回收率,碲的综合利用和事矿体的追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钱汉东  陈武 《矿物学报》2001,21(3):381-384
利用干法真空石英玻璃管合成实验方法成功地构筑了Cu-Bi-Te三元系400℃时的相平衡图。在此实验温度条件下,该相图中除了存在着8个已知的矿物相、1个合成的Bi-Te二元相和2个液相共熔区外,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新的Cu-Te二元相Cu9Te5以及两个Cu-Bi-Te三元相CuBiTe和Cu3BiTe3。  相似文献   
69.
河南栾川北岭碲化物型金矿围岩蚀变特征李增慧,任富根,赵嘉农,高亚东,丁士应,王振宇(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关键词碲化物,金矿,围岩蚀变1矿床地质矿体赋存在熊耳群坡前街组富钾火山岩系中的构造破碎带内。矿区招皱构造简单,仅在西北部,为一轴...  相似文献   
70.
辉碲铋矿单矿物的主次痕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夏月莲  温宏利 《岩矿测试》1995,14(4):245-249
建立了一个单矿物分析流程,制备试样溶液后,采用ICP-AES法、AAS法、分光光度法、容量法和催化极谱法,完成了辉碲铋矿单矿物主、次和痕量元素Bi和Te在测定中的相互干扰情况;对主元素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精密度试验,对于含Te36.30%的试样测定6次,其RSD为0.66%,对于含Bi58.45%的试样平行测定9次,其RSD为0.072%。为碲多金属矿床辉碲铋矿研究提供了块状、稠密浸染状和浸染状矿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