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9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金匮要略》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断治疗杂病的医学专著,书中所提“百合病”仅有9条,内容却涵盖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治则等诸多方面,为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情志内伤疾病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本文对《金匮要略》所提百合病及该病治法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领悟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寒饮停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寒饮停肺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症状积分及肺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寒饮停肺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张仲景所述灸法、温针、烧针、熏法、熨法五种火疗法进行分析,探讨火疗法的运用。火疗法具有温热性质,宜用于阴证与寒证。其禁忌有三,一为太阳表证慎用火疗法,以防邪气郁闭不得出;二为阳明热证不可用火疗法,以防“两阳相劫”加重热证或伤津出现变证;三为阴虚不足不可用火疗法,以防火热之性灼伤津液,迫津外泄,阴损及阳。若误用火疗法则会出现烦躁、谵语等变证。了解其运用和禁忌,可指导临床合理地、正确地使用火疗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升丹二陈汤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AECOPD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升丹二陈汤治疗,对照组加用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治疗。观察2组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和气道峰压(Ppeak)],6 min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量表(Borg)评分,呼吸困难(mMRC)评分,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急性加重次数。结果:2组治疗后FEV1、PEF、Ppeak、6MWT、Borg评分、m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66.67%(20/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升丹二陈汤可以减轻AECOPD气虚痰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本文基于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医学虫证与睑缘炎具有相关性,认为睑缘炎可以从虫证论治。睑缘炎的病因为风、湿、热、虫,病机为风邪上扰、湿热壅滞、虫邪内生,治疗以祛风清热、除湿杀虫为主,可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1组采用少腹逐瘀丸治疗,对照2组采用扶阳罐治疗,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1组脱落3 例,对照2组脱落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1组为88.89%(24/27),对照2组为82.14%(23/28),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1组,小腹刺痛、痛经、舌脉积分,血清性激素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对照1组痛经、舌脉积分,FSH、LH、P、E2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2组(P<0.01或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33%(1/30),对照1组为7.41%(2/27),对照2组为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疗效较佳,可促进月经恢复正常,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耳针治疗慢性咳嗽少阳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咳嗽少阳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1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照2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耳针疗法)、对照3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耳针疗法及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每组各30例,4组疗程均为7 d。比较4组治疗前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评定咳嗽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30/30),对照1组为86.67%(26/30),对照2组为96.67%(29/30),对照3组为90.00%(27/30),治疗组优于对照1、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1、2、3组,日间、夜间咳嗽评分均低于对照1、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咳嗽少阳证采用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耳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用加味小柴胡汤、单用耳针治疗及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8.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统计180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比较中医证候特点,对比不同肿瘤类型、患病年龄、化疗疗程及实验室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主要证候要素频率排名前6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突然干呕(90.56%)、饥不欲食 (84.44%)、胃脘嘈杂(81.11%)、倦怠乏力(77.78%)、饮食稍多即吐(75.00%)、面色萎黄(72.78%);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肝气犯胃证、食滞胃肠证、寒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各中医证型在癌症类别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8~57岁年龄阶段发生妇科肿瘤例数较其余年龄阶段要多;中医证型在不同化疗阶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第1、2、3阶段以胃阴亏虚证为主,在化疗第4阶段以脾胃虚寒证为主,在化疗第5阶段以肝气犯胃证为主;胃阴亏虚证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肌酐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呕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胃阴亏虚证为主,胃虚是贯穿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发展始末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胃虚寒证及肝郁犯胃证是病情进展的关键证候,呕吐后应注意调节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肌酐等指标,加强营养对症支持。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减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60例老年晚期胃癌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帕替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KPS评分,治疗组用药前后CEA、CA199、CA72-4水平变化,2组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6.67%、93.33%,优于对照组的30.00%、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KP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EA、CA199、CA72-4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CD4+、CD4+/CD8+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CD3+、CD4+水平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乏力、蛋白尿、血压升高等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减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脾胃气虚证患者效果较单用阿帕替尼为优,可有效降低CEA、CA199、CA72-4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