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6篇
  免费   951篇
  国内免费   1434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1248篇
地质学   3045篇
海洋学   1087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30年   6篇
  1926年   3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and its increase by several tim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were analysed in this work. The inorganic N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mainly comes from gaseous loss of fertilizer N, N resulting from the increases of population and livestock, and from high temperature combustions of fossil fuels. N from precipitation is the first N sour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water and the only direct cause of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The lost N in gaseous form and from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s fertilizer comprised about 60% of annual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nd wer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fate of the N in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N sourc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2.
13.
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蒙库大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容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石榴子石以发育玻璃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为特征,晚期矽卡岩阶段矿物中发育液相包裹体,变质期矿物中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期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0℃,早期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93~499℃,在450℃、350℃和230℃出现峰值。中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236~550℃,峰值为350℃。区域变质期均一温度介于132~513℃,在350℃、230℃和190℃出现峰值。流体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介于1.23%~60.31%,流体密度变化于0.60~1.16g/cm3。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变化于0.2‰~8.4‰,δ18OH2O介于-5.1‰~5.33‰,δD为-127‰~-81‰,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少量大气降水;变质期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为混合变质水。方解石δ13CPDB变化于-6.1‰~-2.3‰,表明流体中碳来自深部或地幔。成矿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略晚于404~400Ma),成矿作用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含硫化物脉状金银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以形成黄铁矿-石英组合、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网脉为标志.所谓中阶段δD亏损,是指在成矿流体δ18O逐渐降低(或升高)时,中阶段δD同时低于早阶段和晚阶段的δD.列举了一些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例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据中阶段伴随大量硫化物沉淀的事实,认为硫化物沉淀时流体中H2S或HS-的H 被金属离子置换出来,H 加入到流体系统后导致了流体的中阶段δD亏损.对不同温度H2O-H2S体系1000In ot值的概算显示,在200-650℃温度范围,H2S或HS-的δD低于H2O的δD约211‰~478%‰,H2S或HS-中H 的少量释放即可导致流体水δD的显著降低.因此建议,成矿流体从早到晚δ18O逐渐降低,中阶段δD亏损的规律,可以作为含硫化物脉状矿床氢氧同位素演化的概念性模型.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面沉降区土水比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地面沉降分布广,沉降速率大。本文针对当前地面沉降研究和防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勘查资料严重缺乏、禁采难以全面实现等难题,提出了土水比指标量。通过概念分析和对多年数据的分析,认为土水比可以检验地下水开采量数据的统计精度,指示地下水资源补给及土层释水条件,并表明沉降的严重程度,反映地下水资源的保障程度。建议在沉降防治工作中,以土水比作为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模型来制定压采量。  相似文献   
16.
以改良库布齐沙漠为目的,结合坡缕石粘土特有的成胶性、吸附性和保水性能,用巴拉贡矿区的低品位坡缕石粘土进行了粘土成胶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入聚合物PAAS含量相同的条件下(与水的体积比为0.05mL/100 mL),球磨成胶和胶磨成胶的效果较好,两者的最佳土水比值相近,约20~21 g/100 mL,略高于棒磨成胶的18 g/100 mL,远高于均质成胶的6 g/100 mL.本研究为改良沙漠化土壤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坡缕石矿物找到了新的应用领域,拓宽了低品位坡缕石粘土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新军  赵仲辉 《岩土力学》2008,29(2):381-385
通过对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含10 %粉土)进行一系列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研究了粉土、孔隙比和围压对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净砂与粉砂在不排水剪切条件下均会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即不稳定性)。同一围压下脆性指数(IB)随孔隙比增加,但不稳定线的应力比随孔隙比增加而减小。引用等效粒间孔隙比(ege)后,净砂和粉砂在ege-ln p?平面上拥有基本相同的临界状态线。在临界状态理论及等效粒间孔隙比的基础上,提出在同一修正状态参数(?ge)下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有相似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蚀变岩是工程中少见的软弱岩类,在西南某重大水电工程中,蚀变岩处于工程的重要部位,为保证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对蚀变岩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孔隙度不同的饱水蚀变岩进行系统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总结分析,提出了蚀变岩三轴压缩下破坏前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3大类,破坏后应力-应变曲线亦可分为3大类的形态模式.并得出结论:蚀变岩的破坏类型受围压与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给定的12 MPa围压下蚀变岩以脆性破坏为主,只有孔隙度大于16%且围压大于4 MPa时才有可能进入脆-延转换状态,且脆-延转换围压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临界状态应力比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鯷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u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鯷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鯷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多种经济双壳贝类和养殖中的污损动物的N和P排泄进行了测定 ,包括排泄成分和排泄速率。在这些动物的N排泄中 ,NH4 N占主要部分 ,如笼式养殖的双壳贝类NH4 N占总N排泄的平均值范围为 70 8%— 80 1 % ;氨基酸是第二大排泄成分 ,平均占总N排泄的 1 0 %—2 5 %。其他形态的N ,如尿素、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也有检出。在P排泄中 ,有机磷 (DOP)约占总溶解磷 (TDP)排泄的 1 5 %— 2 7%。据估算 ,整个四十里湾所养殖的双壳贝类在夏季每天将排泄4 5 4t总溶解氮 ,其中NH4 N 3 36t、Amino N 0 69t、Urea N 0 2t。同时每天磷的排泄为 0 5 7tTDP ,其中DOP 0 1 5t。对面积为 1 3× 1 0 4 hm2 的海区而言 ,贝类的N、P排泄分别能满足浮游植物生产所需N、P的 44%和 40 %。高密度的贝类养殖对养殖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是很显著的。附着动物 (柄海鞘等 )的N、P排泄及其对营养循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