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10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221.
本文论述了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鉴别出的新的沉积类型--内潮汐沉积,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芬卡苏地区奥陶纪深水海底水道充填沉积中。已识别出两种相:①双向交错纹理极细砂岩相,以发育分别向古水道上方和下方倾斜的双向交错纹理为特征,被归因于内潮汐作用沉积的产物。②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中至细砂岩相,发育向古水道上方倾斜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和交错纹理,被解释为叠加有内波的内潮汐沉积物。据沉积相层序分析,内潮汐沉积形成于海平面上升、粗屑重力流受到抑制的时期。  相似文献   
222.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被认可的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维  冯彦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7,72(2):303-314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第一个生效、旨在实现跨境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全球公约,但《公约》原则与条款争议造成缔约国数量有限,综合影响力受到削减。利用《全球跨境流域》、《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世界环境协定》等数据库信息等,确定《公约》缔约国的国际河流地理位置,结合各缔约国水资源及利用现状、跨境水资源分布及区域合作开发状况、《公约》原则和争议条款等,分析、判断缔约国的区域及目标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缔约国仅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3个地区36国家,《公约》被认可程度低、影响力有限;② 《公约》在平衡上下游权利与义务中对下游国谋求水开发利益更为有利,下游国缔约意愿更强、对其认可度最高;《公约》对中游、边界及上下游均衡及支流地区的流域国有制衡作用,影响着流域国的缔约愿意;③ 缺水状况和位居下游、国际河流地位重要及对跨境水资源的依赖驱使相关国家不断寻求增强对跨境水资源管控能力的途径,缔结《公约》成为一项重要选择;④ 区域性水法的发展与实践是流域国缔结《公约》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的缔约意愿多源于对水资源合作开发实践,而流域下游及中游国家则源于跨境水资源合作机制建设和水资源合作开发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223.
224.
Sediment Movement in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ring flume for researching the fine sediment mov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e flume, method of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and sediment movement experiments with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Also included are the experiment-based relationship amo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ed shear stress and silt carrying capacity, a proposed erosion-deposition function and bed erosion-deposition calcul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相似文献   
225.
北方航道中的十条海峡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们常称之为“海上咽喉”。那么,连接上文中提到的五个海域的海峡主要有10条,即沿北方航道自西向东依次是尤戈尔海峡、喀拉海峡、马托奇金海峡、维利基茨基海峡、绍卡利斯基海峡、红军海峡、扬斯克海峡、德米特里·拉普捷夫海峡、桑尼科瓦海峡、德朗海峡。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地理特征、冰情、航行等方面依次介绍这些各有特色的海峡。  相似文献   
226.
白云深水区东部在早中新世时期处于两种沉积相带的交汇处:古珠江三角洲物源体系深水重力流水道砂岩沉积和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物源体系碳酸盐岩峡谷水道沉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学研究表明,在白云深水区东部21.0Ma陆架坡折带下方,早期低位体系域发育的条带状优质重力流水道砂岩可以作为岩性圈闭的主力储层;晚期海进体系域大型碳酸盐岩、泥岩充填的峡谷水道,切割了下部早期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水道砂体,起到了有效的侧封作用,从而形成了重力流水道岩性圈闭,实际钻井资料证实该岩性圈闭为工业油气藏。  相似文献   
227.
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芯、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凌河油层湖底扇具有较为发育的水道体系(主沟道或辫状沟道),平面上相带展布、扇体的分布面积、砂体延伸方向和分布模式受水道及古地貌变化的控制。水道体系及其控制的沉积体呈顺源、带状展布。主沟道向前延伸逐渐变为规模较大的辫状沟道沉积,两侧发育辫状沟道侧缘,呈条带-舌形展布,向湖方向逐渐演变为多支小型末端辫状沟道沉积。湖底扇内部平面微相序列表现为“主沟道→主沟道堤→深湖泥”或“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辫状沟道间(或末梢)→深湖泥”的变化特征。每支辫状沟道控制形成的带状沉积体间均为明显深湖-半深湖泥岩沉积分割,呈带状-舌状沉积体向湖盆中心延伸较远。  相似文献   
228.
Triple mass-transport deposits(MTDs) with areas of 625, 494 and 902 km2, respectively, have been identified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Xisha Trough,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the Quaternary MTDs are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geometric shapes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Results of slo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y are developed in a steep slope ranging from 5° to 35°. The head wall scarps of the MTDs arrived to 50 km in length(from headwall to termination). Their inner structures include well developed basal shear surface, growth faults, stepping lateral scarps, erosion grooves, and frontal thrust deformation. From seismic images, the central deepwater channel system of the Xisha Trough has been filled by interbedded channel-levee deposits and thick MTDs. Therefore, we inferred that the MTDs in the deepwater channel system could be dominated by far-travelled slope failure deposits even though there are local collapses of the trough walls. And then, we drew the two-dimensional process model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diagram of the MTDs.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discussed the trigger mechanisms of the triple MTDs.  相似文献   
229.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层序叠加样式与海底扇内部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层序地层研究落实了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复合体的整体轮廓,并精细划分出黄流组一段6个四级层序,其中SQHL11—SQHL13层序(低位域)是东方区海底扇复合体的主要发育层位。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分析的基础上落实了多期次海底扇朵叶的分布,时间间隔相当于五级层序的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可归结为简单扇体、复合扇体和单水道。简单扇体在本区鲜见,以东方29-1区扇朵叶为典型;复合扇体是多个简单扇砂体相互切割及叠置或弯曲水道长时间发育时产生的复杂形式,难以进一步细化,是本区的常见类型;单水道指独立存在的孤立水道。研究表明本区海底扇简单扇体及复合扇体的主要沉积单元是主水道和分支水道微相。东方区海底扇的复杂内部构型与区域构造诱导、物源及构造转换带发育等因素相关。莺歌海盆地T31层序界面形成前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区域构造事件,导致了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同时,东方区西部的莺西斜坡带处于构造转换带部位,使得越南中部的蓝江物源通过昆嵩隆起以盆地短轴方向进入东方区形成大面积三角洲及三角洲前方的大型海底扇,并形成类型多样化的砂体构成样式。  相似文献   
230.
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发现的储量在全球新增储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其占比已超过50%,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作为深水油气勘探主要储层之一的深水水道,同样成为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40 Hz)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加积型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了精细刻画,着重刻画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内部不同期次水道的中心线,重点分析了深水水道的发育和演化特征。该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整体宽25~30 km,单期水道宽度约300 m,推测厚度约10 m。深水水道的演化整体表现为有序的发育过程,初期水道较顺直,弯曲度较低,后期弯曲度逐渐升高,晚期水道的平面形态较为稳定,变化较小。深水水道在演化过程中不仅向左右两侧迁移,同时也具有向下游方向迁移的特征;前人认为深水水道向下游迁移的现象非常罕见,但是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现象可能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