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10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对太平水道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中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较好地重演太平水道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受潮汐影响的水道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42.
珠江虎门潮汐水道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GF/F玻璃滤膜对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水样进行过滤,分离出颗粒相和溶解相多环芳烃: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洪、枯季水体中多环芳烃总最分别是786~2098ng/L和11360~34338ng/L,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分别为223~614ng/L和6559~20031ng/L。广州前航道多环芳烃的含量高于狮子洋水样的含量: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枯季多环芳烃总量高于洪季1个数量级。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特祉参数分析表明,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水体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燃烧和汽车排放。  相似文献   
43.
Nanxiaohong and Nangang main south channel are chosen as the typical flood and ebb channels. Hydrodynamics analysis based on field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data is conducted with Gao-Collins model to analyse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Also,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ediment sampled in Sep. 2001 is used as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diment in Nanxiaohong is from the rive mouth area. The sediment transports upwards with the flood flow which is stronger than the ebb flow, i.e., in the direction of SE-WN. The sediment in main south channel comes from upward. They transport downwards with the ebb flow. which is stronger than the flood flow, i.e., in the direction of WN-SE. The directions, sources and mechanism of sediment transport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observed data on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  相似文献   
44.
深水水道砂体是深海油气的重要储集体之一,其复杂的演化规律常常影响水道砂体储层的分布,无法充分了解深水水道的演化过程是阻碍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原因之一,增大了深海油气的勘探开发难度。以新西兰深水Taranaki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为例,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应用地震地貌学、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及技术手段,探究水道的沉积演化规律及相关控制因素。研究区水道体系可划分为5个发育期次,即残余部分结构的复合水道Ⅰ、侧向迁移的复合水道Ⅱ、垂向叠置的复合水道Ⅲ、富泥充填的复合水道Ⅳ及零散分布的复合水道Ⅴ。复合水道Ⅰ和Ⅳ呈相对顺直的平面形态;复合水道Ⅱ多为侧向迁移运动,表现为高弯曲的平面形态,而复合水道Ⅲ多为垂向叠置运动,其弯曲度较复合水道Ⅱ有所减小;复合水道Ⅴ包括多条零散的细小单水道,不同单水道的平面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各期次复合水道的演化过程可归纳为初期下切侵蚀、中期充填沉积及末期填平消亡等3个阶段。深水水道沉积演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综合控制,早期水道结构会影响后期水道发育环境的限制程度,强限制性的复合水道Ⅰ~Ⅳ经历有序的演化过程,非限制性的复合水道Ⅴ则经历了无序的演化过程;重力流规模及能量的变化会影响各期次...  相似文献   
45.
构型分级是深水油气高效开发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法。目前关于深水水道沉积体的构型分级方案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和标准,造成同一沉积单元的构型划分存在规模和成因等多解性问题,这制约了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在不同构型单元的沉积规模、叠置关系、时间跨度以及成因演化等基础上,采用正序分级原则,建立了相对系统的深水水道沉积体构型分级方案和结构样式。方案将水道沉积体划分为11级构型单元,1级单元为沉积颗粒段,包括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非均质性;2级单元为纹层,多表现为平直状、波状、弯曲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3级单元为岩层内均质段,如鲍马序列某一段;4级单元为岩层,如完整鲍马序列;5级单元为岩层组,包括“单一韵律叠置”和“砂体泥岩互层”两类;6级单元为次级水道单元,多呈透镜体型和楔形体型;7级为单一水道,可划分为层状充填、束状充填、侧积、切叠以及块状充填5种类型;8级单元为复合水道,由多期单一水道叠置,9级为复合水道系列,为多期复合水道叠置,8级单元和9级单元按其内部水道组合关系均可划分为离散型、拼接型和紧凑型三种类型;10级单元为水道体系,包括限制性、半限制性以及非限制性水...  相似文献   
46.
利用高品质3D地震资料搜索刻画深水水道—朵叶复合体的沉积构成并揭示油气储集体的分布模式对于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识别解剖了孟加拉扇上新统—更新统深水水道—天然堤体系6种富砂沉积单元,包括补给水道、分支水道、似点坝、决口扇、漫溢扇和末端朵叶。研究认为:补给水道、决口扇、末端朵叶是潜在的规模且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类型;而漫溢扇、分支水道和似点坝分别是潜在的规模非优质、非优质非规模以及优质非规模深水油气储层类型。补给水道主要分布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上游和中游;决口扇、漫溢扇、分支水道和似点坝主要发育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中游;而分支水道和末端朵叶主要分布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下游。漫溢扇向供源水道一侧楔状增厚,形成“砂盖泥”的格局;而决口扇向供源水道一侧楔状减薄直至尖灭形成“泥包砂”的格局,相应形成海底扇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47.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以其代表性的下始新统海底扇水道体系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表征,建立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下的海底扇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目标水道体系内部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构型要素,其中水道可分为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及其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底流对细粒物质的搬运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沉积,导致水道复合体之间呈逆底流侧向迁移叠置样式,其间泥岩隔层容易保存; 单一水道之间呈顺水道纵向迁移或逆底流侧向迁移样式,其中纵向迁移部位水道切叠连通,而侧向迁移部位容易保存泥质侧向隔挡体。受重力流沉积演化的影响,单一水道内部充填由砂泥交互型逐渐演化为富砂型,且在水道弯曲段的轴部砂体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48.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主要发育三期旋回坎,同一期次旋回坎内部地震反射连续性较差,同相轴以叠瓦状方式向迎流面倾斜。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反射同相轴之间呈角度接触。北部中期旋回坎相对早期向陆迁移,晚期旋回坎沉积于南部,形成南、北迥异的地貌形态。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北部平均波长低于南部,平均波高北部比南部大得多,反映了多期迁移叠置旋回坎的演化。  相似文献   
49.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曲流水道的识别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是深水沉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单元,其作为潜在的油气储集体也被油气行业所关注。深水水道多处于深水环境下的沉积地层中,因此对于其直接的观测和研究都比较困难。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多道2 D和3 D地震资料,利用相干时间切片、RMS均方根振幅、3D振幅可视化等地球物理手段对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水道进行了识别和研究。该水道为更新世深水曲流水道,与来自中南半岛的浊流侵蚀有关,水道呈SW—NE向展布,侧向侵蚀特征明显。3D振幅可视化图显示该水道轴部为强振幅反射,推测为富砂充填,其余部分为弱振幅反射,推测为富泥充填,这点与世界已钻水道特征一致。深水曲流水道的形成过程和内部结构复杂,其内部砂体与泥岩常互层出现,泥岩的封堵作用会阻碍流体的流动或形成超压,同时也可起到良好的盖层作用,因此对于深水曲流水道的勘探和开发要重视这个问题。   相似文献   
50.
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寻找单纯构造圈闭发展到岩性圈闭,及识别隐蔽非背斜岩性圈闭,如何准确对该圈闭进行定量化储层预测描述,以及储层预测的精度、可靠性合理评价,一直是地质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依靠高品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围绕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如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预测这一核心问题,各种技术方法相互配合,成功地进行了多方法的砂体厚度预测、渗透砂体预测、物性参数预测。经钻井资料验证,均见到较好地质效果,为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发育区的储层定量化预测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