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南沙群岛中央水道及南华水道两侧的珊瑚礁,大部分为环礁,分属开放型、半开放型、准封闭型、封闭型和台礁化型,反映了环礁向灰砂岛演变的不同阶段。每个环礁,从礁前斜坡向礁坪至潟湖,可相应划分出3种沉积相和细分9种沉积带。礁顶是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发育的。  相似文献   
32.
郭庆霞 《世界地质》2003,22(3):271-273,302
本文分析了影响永乐油田葡萄花油藏薄差油水层解释精度的因素,提出了永乐油田薄差层流体识别的有效方法,为外围油田新区钻井运行及射孔方案编制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3.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 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 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 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 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 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 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 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 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 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 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 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 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 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 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34.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沙永乐龙洞位于南海北部永乐环礁上,水深达300m,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从表层到270m的24个不同深度采集的水体悬浮体组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悬浮体组分种类丰富,粒度差异大,来源/成因多样,可分为生源碎屑、陆源碎屑、自生矿物颗粒、有机包膜-海洋雪花和人工产物碎屑等5类。生源碎屑以碳酸盐为主,主要来自现代珊瑚礁的松散沉积物,是悬浮体的主要组分。陆源碎屑主要是造岩矿物如石英和长石,以及一些包括重矿物的副矿物,其中细小的陆源造岩矿物碎屑,有可能来自气溶胶沉降,粗粒碎屑可能来自附近琛航岛工程散落的海南岛沿岸海砂。自生矿物颗粒包括重晶石、球状微粒氧化铁集合体和纳米黄铁矿。纳米黄铁矿及其集合体出现在130m以深水体中,是含硫化氢的无氧极端水体的特定产物。有机包膜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有时包覆多个不同组分的颗粒,常呈片状漂浮在水体中,形成海洋雪花。人工产物碎屑包括多种金属碎屑、微塑料纤维丝和过硫化铅丝。金属碎屑可能来自船只金属部件耗损,微塑料纤维可能来自渔网残余。本文是首次有关海洋蓝洞悬浮体组分的系统报道。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特色鲜明,对认识其生态系统和沉积记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永暑礁南永 3井岩心是我国首次完整地获得的环礁湖沉积高分辨率柱样 ,井深 5 90m ,全为松散的生物骨壳碎屑。通过高精度TIMS铀系测年计算了沉积速率。全井柱样全新世晚期 16 82aBP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 3 5mm/a,比同礁同期的礁坪沉积速率 1 2 1mm/a高 ,是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的理想材料。以全湖沉积柱平均沉积速率为准 ,将全柱划分为 4个沉积速率高低交替阶段。这同祖国大陆近 170 0年来的气温波动、冷热分期的变化大体上一致 ,反映了南沙群岛地区对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6.
南沙珊瑚环礁的遥感复合信息熵与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南沙群岛珊瑚环礁发育指数为多指标的观点,将测度出的多项相关因子的遥感复合信息数据,细分作N1,N2,…,N10个地理事件,进行了环礁信息熵分析。表征了烟值大小与干出环礁发育指数密切相关的因子,它们依次为礁顶面积(0.319)、渴湖面积(0.324)、环礁开放度(0.336)、走向(0.551)等。就此,对干出环礁发育指数提出一个新的表达式,用以划分南沙环礁发育的开放性类型。  相似文献   
37.
Coral reefs are an sensitive-to-environment complex marine ecosystem. The ecosystem of corals is rich in biodiversity. Remote sensing offers a powerful tool for categorizing coral reefs and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large-scale reef survey. The Dongsha Atoll, more than 300 km2 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10 m,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 has been abused by destructive fishing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ree satellite imageries (Quickbird2, ETM and SPOT5)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ies of SPOT5 imagery to provide data that are useful for categorizing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therein. During the data processing,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re adopted for ETM and SPOT5 data, while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is used for Quickbird2. The classes are (or not) merged into coral reef, and then will be operated by vectoriz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topological analysis. There are 1 331 coral reefs larger than 100 m2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3×3 pixels at the multi-band data of Quickbird2, which is taken as the comparison baseline. The results extracted from SPOT5 and ETM images are less in number and area than those from the Quickbird2 image, whereas the results from SPOT5 data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ETM data at the silty lagoon due to its higher resolution. SPOT5 XS band 2 fails to distinguish the deep substrate inside the atoll compared with ETM data because of its poor penetration capability. Only SPOT XS band 1 cannot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coral reef from sand bottom. Merging the SPOT5 multi-bands data with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SPOT5 pan-data and referring to ETM imagery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n optimal satellite-based approach for mapping of coral reefs.  相似文献   
38.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 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 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 规模大小不一, 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 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 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通过分析认为陡峭的地形和峡谷水道的侵蚀搬运作用是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建设及管线铺设均有不利的影响, 应尽量避开。  相似文献   
39.
海水温度是控制珊瑚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海温持续升高已成为珊瑚生长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文章对采自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水深约16m的澄黄滨珊瑚岩心样品开展了生长率分析, 揭示出中沙环礁滨珊瑚近165年来的生长历史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与西沙群岛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的对比, 探讨了南海中部滨珊瑚生长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海温升高的响应关系。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海区的平均海温分别为(27.4±0.37)℃和(27.09±0.36)℃, 两个海区的海温均呈线性升高趋势, 升温速率一致, 约为0.43℃·ha-1。过去100多年间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滨珊瑚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70±0.16)cm·a-1和(1.19±0.16)cm·a-1, 但中北暗沙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下降趋势, 下降速率约为9.4%·ha-1; 而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上升趋势, 增长速率约为10.9%·ha-1。过去100多年间两个礁区的滨珊瑚生长率均存在年代际波动, 大致与海温的年代际波动对应。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在趋势上呈现非线性响应关系, 存在滨珊瑚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7.25℃, 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海域海温的增温趋势已经超出了滨珊瑚生长的适宜海温范围, 限制了滨珊瑚的生长趋势, 而永兴岛海域海温仍适宜滨珊瑚的生长。在年代际波动上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海温的年代际增温有利于滨珊瑚生长。在南海未来持续海水升温的情况下, 中北暗沙珊瑚生长的下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并将严重威胁中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0.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5,(4):2-3
<正>岛屿火山|西班牙卫星拍到岛屿火山的"眼泪湖泊"近日,西班牙"戴莫斯-2"号卫星拍摄到亚速尔群岛,清晰地呈现火山锥、低平火山口,以及传说中的"眼泪湖泊"。北部的湖泊是"蓝湖",南部的湖泊是"绿湖",这是依据湖泊的颜色而命名的。当地一个传说中,国王的女儿逃出禁闭已久的王宫,来到附近山丘,偶遇到一位年轻牧羊人并与他相爱,当牧羊人请求国王将女儿嫁给他时,国王严辞拒绝,并禁止女儿与牧羊人见面。最终两位相爱的年轻人偷偷约会,他们的眼泪填满了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