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41.
朱伟  薛宗璞  刘环  程林  张昱  赵帅  冯甘雨  王若辰 《湖泊科学》2022,34(4):1175-1185
“新孟河引水”作为“二引三排”格局的关键组成,将长江水直接引入太湖的竺山湖区,在新的引排格局下,“新孟河引水”对太湖水环境尤其是总磷会有怎样的影响?针对“新孟河引水”工程,如何设计出水路线才能趋利避弊,改善太湖总磷?本文实测并收集了2007—2020年太湖的水文水质数据为基础,模拟了不同路线对太湖分湖区总磷的影响,力求将“新孟河引水”对太湖的影响进行一个清晰的分析,并为形成最为合理的出水路线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对出水路线的响应不同.从单一出水路线的角度来看,新孟河引水后,太浦闸增加出水会使得太湖西北部浊水加快来到太湖东南部,对太湖东南部有不利的影响.而梁溪河或新沟河出水的西北小循环是“新孟河引水”工程优化出水路线,在降低竺山湖、梅梁湖总磷的同时,没有恶化太湖东南部水质,对太湖总磷也有降低的效果.在应用中可以组合各种出水路线,形成联动方案.从物料平衡的角度看,太湖底泥目前仍是磷汇.引水后4种出水路线年均滞留量为1435 t,其中出水河道设置在东太湖(太浦闸)磷滞留量最大,年滞留1513 t;出水河道设置在梅梁湖(新沟河、梁溪河)磷滞留量最小,年滞留1404 t左右.  相似文献   
342.
为寻找有效判别潮滩沉积微相的磁学指标,以便将环境磁学更好地应用于河口古环境演变及海平面重建,本研究在九龙江口浒茂洲东部潮滩4个亚带: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和潮下带,采集23个次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磁性测量。结果显示,磁性参数χ、SIRM由陆向海增大且在低潮滩和潮下带呈现显著高值,反映潮滩亚铁磁性矿物的绝对含量由陆向海增加;参数组合χARMχARM/χ、χARM/SIRM在高、中潮滩呈现高值,低潮滩和潮下带呈现低值,反映细颗粒SP/SD亚铁磁性矿物富集于高、中潮滩,而粗颗粒PSD/MD铁磁性矿物富集于低潮滩和潮下带,揭示九龙江河口潮滩沉积动力对磁性矿物的分选作用。磁性参数组合χARM/χ、χARM/SIRM可作为九龙江口高潮滩和中潮滩的有效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343.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重要地质边界.当江断裂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西北段,沿线发育当江荣、当江和哲达等一系列串珠状第四纪断层谷地.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发现断裂沿线冲沟、河流阶地和洪积扇等断错地貌发育,反映了该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性强烈.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约3.04 ka.当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7±3mm·a~(-1).研究结果为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高原东北部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44.
根据鉴江流域21个观测点鱼类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结合历史资料的记录,初步构建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的26个初选指标,并根据指标属性分类进行初筛,对10个通过的候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由总的种类数占期望值的百分比、鲤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的百分比、鳑鲏亚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的百分比、耐受性强鱼类占总种类数的百分比和产漂流性卵鱼类占总种类数的百分比共5个主评指标组成的生物完整性指数体系,并用于鉴江流域部分河段的生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凌江鱼类完整性相对较好,罗江一般,平定水、袂花江和鉴江干流较差,小东江最差;鉴江流域大多数河段的综合健康状态处于较差状态,需要对鉴江流域进行生态修复以达到相对健康状态.评价结果与河流受人为干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可供周边地区使用和借鉴.  相似文献   
345.
利用MODIS合成产品数据集MOD11A2和MOD13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来构建Ts-NDVI特征空间。依据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对2000~2011年夏季"一江两河"地区旱情进行监测分析,并利用研究区气象站地面温度数据进行相关度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夏季"一江两河"地区重旱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沿江河谷一带,北部干旱程度较轻,大部分地区TVDI≥0.6,处于干旱区域;近12年TVDI值变化趋势为下降,年际变化显著;TVDI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空间分布非常一致,与传统气候干旱监测结果总体上表现一致;实测地表温度与TVDI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由此可见,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高原地区大范围干旱监测反演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346.
陈浩  李勇 《山地学报》2019,(2):206-213
前人对北川湔江袭夺湾位置的争议引发了对古湔江流向演化模式的争议。通过对断裂构造的水系响应方式的研究并辅以河流地貌证据,表明湔江的流向演化经历了银屏口分水岭迁移的主动袭夺过程和新构造运动造成湔江改道的被动袭夺过程,都坝河与通口河近似直角的交汇端应为袭夺湾的准确位置。具体来说,沿断裂发育的古都坝河在曲山镇附近首先注入古湔江,通口河溯源侵蚀切穿银屏口分水岭,古都坝河上游河段被通口河袭夺后改道注入通口河,古都坝河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随后,因构造隆升而南流受阻的古湔江在曲山镇附近改道,水流沿已成断头河的古都坝河下段河道注入通口河。计算表明,北川湔江由古流向向现代流向转变的时期大致为距今 970ka的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47.
江兰 《西部资源》2019,(3):27-28
柳州市是西南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广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为推动柳州市更好地向特大型城市迈进,城市规划新列入了雒容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设。燕子岭断裂是区内的主要活动断裂,如何查明该隐伏断裂的精确位置,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分析雒容工业园区现有的区域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等资料,并运用物探方法对隐伏断裂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48.
【目的】研究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指标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运用PCA法,构建近海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四类水质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结果】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应用研究,计算并绘制水质质量F值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分布,筛查出污染的关键区域和指标,九龙江口水质质量综合指数F值区间为-1.875~2.570,以三类或四类为主。【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反映了九龙江口水质环境实际情况,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9.
对广西钦州湾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中HCHs、DDTs和PCBs的质量比分别为ND~0.23μg/kg、0.01~0.21μg/kg和ND~2.3μg/kg;检出率分别为45%、100%和95%,3种污染物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相对国内其他海区而言,钦州湾近江牡蛎受HCHs、DDTs和PCBs污染程度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350.
钱塘江河口是强潮喇叭状河口,其演变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诸如修筑堤坝、围垦造陆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改变了河口水动力、沉积和地貌特征,使得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加强,自然影响因素退居次要位置,河口的自动调整作用亦随之减弱。通过分析河口主要自然特征,根据近几十年来大规模人类活动过程及其对河口的影响,研究河口演变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围垦和江道缩窄等工程措施稳定河口区主槽,加快河道延长,不同河段因过水断面改变而使潮流量变化各异,但总潮位并未减弱,且有所抬高;河口持续淤积,河口沙坎受季节影响呈现"洪冲枯淤"的变化,且位置总体下移;河口喇叭状地貌形态日益突出,口门位置不断向外海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