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皖南宣城地区乡镇工业的环境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82.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of Daya Bay (22.56–22.77°N, 114.51–114.73°E), a main aquaculture area in Guangdong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6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sediment samples of the bay.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16 PAHs varied from 115 to 1 134 ng/g dry weight. The PAH composition pattern in sediments suggest dominance of 4-ring PAHs in Sites 2 and 4, and the ratio of certain related PAHs indicated important pyrolytic and petrogenic sources. The result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make a better assessment of likely impacts of organic contamination on ecosystem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local aquaculture in the area especial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uclear Power Station by the bay.  相似文献   
283.
对于重非水相污染场地,传统的钻孔取样方式因经费和取样个数的限制,往往无法准确估计含水层中重非水相污染物的残留量。井间分溶示踪法费用较低,且不会对污染源区造成破坏,可适用于推估重非水相污染物残留量,但目前该方法的准确性尚未得到验证。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示踪剂注入速率、示踪剂类型以及污染源区结构等多因素对井间分溶示踪估计重非水相污染物残留量准确性的影响。数值算例结果表明:井间分溶示踪实验估计重非水相污染物残留量的误差小于15%;降低示踪剂的注入速率使得分溶性示踪剂在非水相和水相流体间作用更充分,能够提高井间分溶示踪估计重非水相污染物残留量的精度,实验中示踪剂注入速率由500 m3/d降为250 m3/d后,多种情景的平均精度由91.68%提高至93%;选取低分溶系数的示踪剂有利于提高示踪剂的回收率,从而提高推估精度,实验中示踪剂由2,2-二甲基-3-戊醇改为己醇后,平均精度由87.83%提高至96.85%;复杂的重非水相液体污染源区结构易于出现示踪剂绕流等现象,导致井间分溶示踪估计重非水相污染物残留量的误差增大,实验中含水层由均质变为非均质后,平均精度由93.03%变为91.65%。重非水相污染场地调查时,建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选择适宜的示踪剂和示踪剂注入速率,以提高污染场地的刻画精度。  相似文献   
284.
通过对吕梁市城市地下水污染类型及分布、地下水污染特征与分布规律、地下水污染危害程度以及地下水污染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得出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285.
2009年夏季,九龙江口表层水COD、DO、PO4-P、DIN、TN、T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1~4.37、3.74~5.76、0.025~0.046、0.53~1.89、0.68~2.65、0.046~0.253 mg/dm3,平均值分别为2.38、5.09、0.04、1.30、1.70、0.10 mg/dm3;而Cu、Pb、Zn、Cd、Cr、Hg、As、Oil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2~2.09、0.005~1.431、0.77~4.05、0.006 4~0.054 2、0.073~0.622、0.010~0.038、0.9~5.7、8.5~17.2μg/dm3,平均值分别为1.45、0.26、1.84、0.03、0.26、0.02、2.3、12.0μg/dm3.与1992年厦门海域水质调查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影响九龙江口海水质量的环境因子主要是DIN、PO4-P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表明:14个变量的全部信息可由4个主成分反映(特征值:7.24+2.06+1.63+1.25=12.18个变量),总贡献率达87.01%.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1.74%,主要体现了水体中营养要素氮、磷和COD的影响,其中COD、PO4-P、TN、DIN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778(COD~PO4-P)至0.971(TN~DIN)之间.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是14.72%,在As、TP、Pb上的载荷分别为0.938、0.814、0.731,它主要反映表层水中重金属As的影响.第三主成分的主要特征是在Cr、Zn、Cu含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929、0.915、0.757.第四主成分的主要特征是在Hg、Cd含量上有较高载荷,且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7.第三、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表层水受部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通过PCA聚类分析调查站位间污染状况的相似性及远近关系,及对九龙江河口区主要化学要素污染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其表层水污染来源可能是上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能很好处理就排入河流以及农业化肥污染和上游工业点源废水排放等.  相似文献   
286.
段雯娟 《地球》2015,(2):44-47
<正>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议案,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27年来的第三次修订,也是首次大规模修订。从《大气污染法(修订草案)》来看,新增条款超过原法的一半。最新一次修法过程从2006年起步,至今已历时八年。修法工作曾经在2010年前停滞,但此后因愈发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和频发的雾霾而被重启。新"大气法"的修订,必须面对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大气十条"和新《环保法》的重要现实和依据。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技术组负责人,从  相似文献   
287.
288.
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统计修正模型预报途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分析2004年9月~2005年3月北京城市及远郊地区八个测点的大气污染观测资料, 揭示出城区尺度不同测点大气污染同步性与同位相时空变化特征, 并描述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存在源影响相关季节性显著差异, 城区与远郊测站大气污染物浓度亦表现出排放源影响相关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即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与排放源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本文试验研究表明, 美国EPA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CMAQ对多类污染物不同尺度“面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倾向虽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但由于污染源时空特征十分复杂, 这是由于模式采用的平均源排放清单难以精细、客观描述预报区域不同尺度污染源强度的时空变化, CMAQ模式尚存在类似其他模式污染浓度预报量与实况相比明显偏低的“系统性”误差, 为了修正上述模式产品源排放清单产生的系统性预报偏差, 本文利用不同季节CMAQ模式产品与观测实况资料, 建立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统计修正预报模型, 并采用检验方法评估CMAQ-MOS方案预报能力, 提出采用CMAQ-MOS统计修正模型统计-动力相结合的空气质量预报新途径,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MAQ-MOS方案可显著降低由于污染源影响不确定性产生的模式系统性预报误差, 明显提高了CMAQ模式空气质量预报水平, 本文亦提出了采用点-面结合预报思路, 即在大气污染具有同位相变化特征的“影响域”范围内, 用一个中心测点的CMAQ-MOS产品预报周边区域面上其他预报点的模式产品“再分析”场以及区域平均空气质量“面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289.
田丽荣 《地下水》2005,27(3):200-201
污染源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污染源监测规范化管理是搞好污染源监测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污染源监测的重要性、复杂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统一监督管理等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分级管理,技术管理等全面进行污染源监测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290.
《地理教学》2006,(6):47-48
欧洲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大气污染源——亚硝酸气体。在阳光充足时,这种气体会使大气层底部臭氧增多,导致城市上空产生有害烟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