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0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428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582篇
海洋学   46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02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淮南市潘集区2005、2009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分析了潘集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间潘集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景观多样性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内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大量采空区积水,使得区域内景观格局变化十分复杂。本文试图探讨矿业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格局变化的一般规律,为相关政府部门城市规划及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潮滩演变机制,开发了基于植被生长和潮动力作用的潮滩剖面演变数学模型。在不考虑植被作用下,模拟得到了潮滩中长期演变后的上凸形剖面特征;泥沙供给是决定潮滩宽度的因素,供给越充分,潮滩宽度越大。模型考虑植被过程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生物量分布形式对潮滩水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潮间带上部,生物量抛物线分布时的减流效果强于生物量线性分布形式;而在潮间带下部则相反。模拟结果显示盐沼和光滩之间出现陡坎,且随着滩面的逐步淤高,陡坎逐步向海移动。  相似文献   
993.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其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昆明市112个乡镇的矢量数据和2000、2010年的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Moran I指数和Moran I散点图对昆明市2000和2010年的乡镇人口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及其时空演变分析.结论如下:①2000和2010年,昆明市乡镇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且人口分布出现以昆明市市中心和滇池为中心的"人口高地带"和北部山区的"人口低地带",这与昆明市海拔"北高南低"和地势"北部起伏大、南部和缓"趋于一致;②地形要素是昆明市乡镇人口2000和2010年空间自相关的基础,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发展,2000―2010年10年间昆明市乡镇人口空间自相关显著增强,但人口密度出现较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94.
基于MSS/ETM影像辐射沙脊群沙脊地貌遥感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分析方法,基于MSS/ETM影像,研究辐射沙脊群演变情况,实现复杂多变辐射沙脊群沙脊地貌的动态检测。重点选用了1973~2011年近40 a的10期低潮位遥感影像,研究了沙脊主轴结构走向、二分水演变和沙洲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辐射沙脊群以南北分界点为中心轴顺时针转动,主体沙脊东沙、高泥向远离海岸方向摆动;条子泥总体稳定,先北后南摆动。沙脊结构以大丰、如东一带海岸带为中心,辐射沙脊群主体沙脊向北、东北、东、东南方向呈辐射状发散趋势。  相似文献   
99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朱建华  陈田  王开泳  戚伟 《地理研究》2015,34(2):247-258
行政区划变更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分析了1978年以来35年间中国县级以上各类型行政区的数量变化,根据变化特征和规律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行政区划空间格局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五种主要模式:建制变更、行政区拆分、行政区合并、建制升格以及新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划格局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人口的集聚与增长、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政策因素都是行政区划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加强中国行政区划时空格局演变和驱动力分析,以期为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96.
在修正的全局参比价格法基础上,结合非参数DEA-Hybrid模型评测了中国29个省份的要素市场分割水平及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构建考虑地理距离与经济规模的综合权重矩阵,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分析区域要素市场分割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要素市场分割水平相对较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要素市场分割将引致要素配置效率扭曲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适度财政分权能有效抑制要素市场分割引致的要素配置效率扭曲;较高的国有经济占比、产业结构高级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能有效改善区域要素配置效率,对外开放的效率改进作用尚不明显。清除地区间要素市场壁垒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97.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2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3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4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5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历史图件、地形图及遥感数据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诸多湖泊水域面积并分析近一百多年的变化情况。根据湖泊水域及其变化,该区湖泊在100多年内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1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区水文条件较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泊总面积超过2000 km~2;20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湖泊水域缩小,甚至某些湖泊彻底干涸;21世纪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该区水文条件有所好转,干涸多年的一些湖泊重新形成水域,2013年湖泊水域总面积达760 km~2。2根据湖盆成因及水域变化把该区湖泊分为:河道西侧的风成湖,河道网之间及东侧的河成湖及河道末端的构造湖等三类。3初步总结风成湖演变过程,发现该区风成湖与河成湖在形状、深度、水质、形成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4近代人为因素对湖泊水域变化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999.
基于1987年、1996年、2002年、2007年的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哈尔滨湿地进行解译,分析哈尔滨湿地近20多年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并探讨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淮河流域过去500年洪旱事件发生规律并鉴别当前的洪旱情势,收集并对比分析了流域实测降雨资料、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历史旱涝等级资料、历史洪旱文献记录和历史调查洪水资料等多源洪旱灾害数据。以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滑动平均、频率计算、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流域过去500年洪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7世纪淮河流域洪旱灾害最严重,但20世纪极端洪旱事件发生频次最多。淮河流域洪旱事件存在40年左右的稳定长周期,主周期从18世纪的15~20年逐渐减少到19世纪的5年周期,近20年来出现2~3年的主周期,洪旱灾害事件呈增加趋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洪旱灾害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