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海岸湿地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污染物汇集的主要区域之一.对2006年春季在福建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内采集的柱状样进行重金属分析,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2006年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表1).  相似文献   
42.
根据历史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两种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对1604年福建泉州海外地震震级和震源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经验公式确定了该次地震震级为71/2级和8级时的震源参数,然后基于离散波数法和有限断层地震动随机合成法,并利用基岩与一般场地水平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计算了福建沿海8个场点的加速度、速度时程及其峰值,发...  相似文献   
43.
林耀忠 《福建地质》2011,30(3):218-223
泉州笔架山花岗瓷石矿贮存于钾长花岗岩中心柏和花岗斑岩中,矿石化学成分高硅、富、碱、贫铁镁。矿体埋藏浅、质优、规模大、易采易选易加工。开发利用远景看好。  相似文献   
44.
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表明,Co,Fe含量与海岸带土壤背景值较接近且变异系数很小,其含量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本底值,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而其他重金属与海岸带土壤背景值相差甚大(达几倍至几十倍)且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基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用5种评价方法对洛阳江湖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进行评价,洛阳江湖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为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不能满足该区域应执行的一类标准.据地累积指数法,表层沉积物中V,Co,Hg,Fe为无污染水平,Cr,Mn,Zn,Pb为无-中等污染水平,Cu为中等污染水平,而Cd为强污染水平.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内各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t)顺序为:Cd>Hg>Cu>Cr>Ni>Zn>Pb>Co>Mn>V>Ti.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总体上处于生态风险极高水平,Cd,Hg,Cu为重要污染因子.以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价,Cr,Ni,Cu,Zn,Cd,Pb的区域总平均含量均在其各自的ER-L与ER-M之间,说明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以上元素对生物的负面效应中等.以综合响应因子法评价,从研究区总平均来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示元素及其污染贡献大小顺序为:Cd>Cu>Ni>Zn>Mn,大多站位重金属污染严重.洛阳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属中度-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5.
赖志坤 《海洋科学》2012,36(8):75-78
应用海岸线变化定量分析原理,综合分析了近50年来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的基本特征,计算了古浮澳岸段的海岸线变化速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泉州湾海岸线长度以0.94km/a的速率减小,海域面积(含岛屿)以1.01 km2/a的速率减小;古浮澳岸段呈现南北淤进,中间侵淤交互的岸线变化趋势.通过了解泉州湾海岸线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获取海岸线变化速率数据,为泉州湾海域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福建省旅游台胞客流时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从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的分析视角,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数理统计及实证分析等研究原理及方法,对入闽旅游台胞时空动态的区域差异(包括旅游空间感知差异)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自1979年以来,入闽台胞旅游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从历年旅游台胞客流量及其年际、年内变化看,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厦门接待的旅游台胞客流量长期居全省首位,而三明接待台胞客流量最少;福州旅游台胞客流量的年际变化最小,而龙岩和宁德年际变化最大;其次,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9月形成入闽旅游台胞客流的高峰期,2月和11月为客流的低峰期;三明和宁德的R值(季节集中指数)最高,而厦门R值最低.最后,从旅游空间感知偏好与实际接待客流量交叉分析看,除了莆田马祖文化朝圣游、三明桃源洞/金湖绿色生态游以外,其余旅游空间感知偏好与实际旅游空间体验基本相符,厦门、福州、泉州、南平等是台胞旅游感知偏好较高的城市,也是台胞实际参与旅游体验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47.
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又成为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本文以泉州港1990-2014年共6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泉州港的海岸线及海域变化信息,从海岸线的长度、变化速率、分形维数、海域变化面积和海域利用类型5个方面进行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近24年来,泉州港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7.78 km,海岸线的形状总体稳定,但在局部有明显变化。海岸线变化导致的海域变化面积为68.02 km2,其中,建设用地(城市和港口建设)占用的比例最大,围海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用类型。但泉州港围填海新增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围填海面积尚未被合理地开发利用。总的来看,新城区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兴起和农渔业发展导致了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根据2007年7月23~28日厦门-泉州近岸海域表层温、盐度31个密集断面走航观测结果,结合同期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数据和潮汐资料,分析该海域表层温、盐度的分布,并采用非等间隔数据的谱分析方法研究温、盐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九龙江冲淡水的影响可延伸到围头、深沪近岸海域,表现为明显的表层盐度锋存在;但晋江冲淡水对调查海域的影响较弱.②在该调查海域,潮汐对表层温、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一定的影响,靠近厦门湾口一端的围头、深沪附近海域尤为突出.谱分析结果显示,该段的盐度变化与潮汐涨落在周期上比较一致.③调查期间,表层温度变化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特征.④围头近岸表层存在一个低温高盐水区域,且位置随潮汐有所变动.  相似文献   
49.
本文对泉州市区域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0.
泉州地区目前存在的三套TJ-2C钻孔体应变仪整点值都能清晰地记录到应变固体潮汐,分钟值能记录到部分远大震应变波、震前异常阶跃等动态信息。由于不同的测点因其所处地质构造和钻孔自身岩性、岩石完整性、埋深等情况不同,其受干扰的影响程度和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能力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并且观测曲线表现为较复杂的异常形态。对2015年这三套仪器观测资料进行对分析,从中找出更能真实反映地球内部应力变化的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