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384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794篇
地质学   384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用固相反应法和sol-gel法合成了不同类型的磷灰石(AP),并采用TEM、XRD、IR、BET比表面积法及静、动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AP的比表面积、结晶度、晶胞参数、结晶尺寸、晶格缺陷度、Ca/P摩尔比和煅烧温度等与吸氟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晶度高、晶粒大的AP有较小的吸氟量,属表面单分子层化学络合吸附机理;酸活化的AP有较大的吸氟量,属溶解-沉淀与沉淀物表面纳米尺寸效应吸附的复合去氟机理;具纳米尺寸的HAP在常温、常压、无二次污染、小于11mg/L的低含氟浓度废水中且不酸化情况下有较大吸氟量,属纳米尺寸效应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72.
井间地震走时波形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裴正林  余钦范 《现代地质》2001,15(3):333-338
提出了井间地震走时波形顺序反演方法。该方法先利用井间地震走时反演得到速度模型的低频成分 ,然后用井间地震波形反演获得速度模型的高频成分。数值模型试验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反演稳健 ,提高了走时成像的分辨率 ,克服了波形成像易于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 ,实现了快速高分辨率成像。  相似文献   
73.
运用离子探针技术测定了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3个单斜辉石巨晶的氢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同一颗粒内部表现出微尺度的不均一性,2mm范围内δD的变化达到60‰。δD和氢含量之间不存在同步的变化,巨晶内部的化学成分均一,因此我们认为巨晶的氢同位素不均一性继续自母岩浆。母岩浆的氢同位素变化可能是去气过程中气相与熔体之间的分馏引起的。单斜辉石巨晶形成后很短的时间内即被寄主岩浆带至地表并经历了快速淬火。  相似文献   
74.
75.
采用S70器件实现一种甚高频波段倍频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这种倍频器倍频效率高、调整方便以及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日本及其周围5 ̄7级地震的宽频带地震图的分析,发展通过对初至P波波形确定矩震级的技术,理论上我们把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P波段位移作为一个挖的源时间函数,并对其积分,得到在每个台站的标量矩。我们的结果表明,对多道记录的组合,能在没有进行震源机制校正的情况下给出一个好的矩震级估计值,这个技术相当简单和稳健,因此,它将有效地对大地震可能引起的海啸进行快速评定。  相似文献   
77.
最近发生的几次地震与洛杉矶盆地邻近,这为提取盆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提供了机会。1987年10月4日发生的惠蒂尔峡谷地震序列中的一次余震(M_L=5.3)和1991年4月28日发生的谢拉马德雷主震(M_L=5.8)在盆地最深处各台站所构成的方位角相近。盆地各台站所得到10月4日余震记录有一显著特点,即S,SS等多重反射波振幅很大。切向分量上其振幅高达直达S波振幅的2倍。在小于25km的这样一个小范围内,需要一个水平方向的地震波速度梯度,使地震射线足够快地发生弯曲,以形成这些多重反射波。本文采用了一种正演模拟方法,用有限差分数字技术得到双力偶点源震源机制。以洛杉矶盆地东端一个近代地质横断面为依据的模型生成的震相比在地震记录中所看到的震相要多。而以顶部几层中低剪切速度的倾斜分层为依据的较简单的模型,与资料拟合得更好。为了符合直达P波、直达S波和第一个多重S波之间的到时差,要改变地震速度、深度、层的倾斜等输入参数。尽管第一个多重波的相位与资料不符,但直达S波和第一个多重S波初动脉冲的到时、振幅模拟得很好。除了在邻近盆地边缘的距离内,盆地模型中加进陡峭的西部边界,对合成波形没有多大影响。在盆地最深部分SS波的振幅是最大的,比直达S波大2倍。从东北到西南,尾波持续时间从8s增加到20多秒。谢拉马德雷主震发生在惠蒂尔峡谷地震序列的东北部25km左右。惠蒂尔峡谷的模型被扩展到这一距离范围,在惠蒂尔地震和谢拉马德里地震震中之间设置一浅盆地,以模拟圣加布里埃尔沉积盆地。虽然由深盆地边缘产生的震相仍然控制着合成波形,但该模型产生了一个长的尾波。这一研究表明:穿过深沉积盆地,频率达1Hz的若干特定震相可以用二维地震波速度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78.
提出了一种用波形反演确定点源机制和时间函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允许应用振幅进行事件的再定位,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优化结构模型。通过在资料拟合过程中状态空间的残差函数最小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79.
本文研究了景泰地震台记录到的几种异常地震波形的形态特征及随时间分布特征,采用测震学的方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各个阶段的异常波形出现的数量、类型和振幅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在1990年10月20日景泰6.2级地震前,异常波形数量明显地呈平静一密集交替出现的现象;临震前各种异常波形的数量增多,振幅增大,异常持续时间增长,震后异常波形很快衰减并消失.与其他前兆对比,可以认为异常波形的出现可能与景泰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根据该类波形的变化特征有可能对地震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80.
介绍一种既能提取有效反射信号同相轴,又能提取P波剖面的方法。先将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沿反射同相轴方向的“时间-空间”域数据模型,变换到“序率-空间”域数据模型,并加以简化,使信号剖分构成一个特殊的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