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74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84篇
地球物理   529篇
地质学   754篇
海洋学   358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FY和MTSAT卫星资料、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黄渤海浮标站资料、黄渤海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5年4月28—29日的渤海海雾成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近海面处大气低层逆温层抬升,大于90%的大湿度区向上、向西扩展,对海雾形成非常有利;海雾生成前、生成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到东南风,有利于黄海水汽向渤海输送,海面上空有水汽通量大值区由渤海海峡向渤海中部移动,使得渤海上空水汽输送加强,提供了海雾形成所需的水汽;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渤海上空气温高于海温,风切变造成的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为大气输送向海洋,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是平流冷却雾。   相似文献   
992.
应用二阶算子分裂格式,采用全非线性模式,对可压大气中重力波波包非共振激发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表明:两个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通过非共振相互作用,也能激发出一个向下传播的重力波波包.生成波的能量几乎正比于主波的能量,也随次波的能量增大而增大.能量传递方向主要表现为从高频的主波向次波和生成波转移,这与共振相互作用不完全相同.非共振作用的特征时间由主次波的初始位置和波长频率决定,与主次波的初始振幅无关.生成波的波矢量并不严格满足弱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预言的波矢量匹配条件,而且生成波的波长和频率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表明了弱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3.
对2009年4月6日阿布鲁佐地震造成的破坏观察表明,填充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局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柔层机制和脆性破坏。目前的实例研究成果是基于对佩蒂诺地区地震破坏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立了以模拟设计程序为基础的分析模型,并采用时程分析验证了由观察破坏所凸现出的结构倒塌的原因。通过考虑地面运动的所有分量,对这种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注意了砖砌块填充墙的非线性性能,考虑了填充墙力学性能的两个参数的假定,给出了表现这些非结构构件典型特征的不确定性。用三支撑杆宏观模型对填充墙进行非线性模拟,以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填充墙之间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作用。地震波输入是所研究结构附近在主震期间记录的真实信号。在评估中,选用了不同的抗剪承载力模型。分析结果似乎非常近似地证实了破坏观察所发现的主要类似倒塌情景;柱子缺乏合适的细部设计使得填充墙和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和地面运动的强烈垂直分量是造成脆性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SN向小江断裂带与NW-NWW向曲江-石屏断裂带是云南地区两个相邻的活动断裂系统及强震发生带.为了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影响,基于活动构造、历史地震、重新定位的小震、GPS站速度与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小江断裂带西盘(川滇块体)的主动向南运动对曲江-石屏断裂带具有长期强烈的作用;后一断裂带以右旋走滑/剪切-横向缩短/逆冲变形的方式吸收与转换前一断裂带西盘的向南运动.(2)小江断裂带的现代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速率由其北、中和中-南段的10~8mma-1减小到南段的4mma-1,速率减小的部分由曲江-石屏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以逆-右旋走滑断层作用和分布式的右旋剪切与横向缩短变形进行调节.(3)小江与曲江-石屏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地震活动的紧密关联上:1500~1850年期间小江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则木河断裂带完成了一个长达351a的强震、大地震发生序列,显示出应变逐渐加速释放、M≥7事件间隔逐渐缩短、大释放集中在序列中-后期等特征;作为对于这一序列的响应,曲江-石屏断裂带在滞后88a后,发生一个长达383a(1588~1970年)、具有相同加速释放与时间进程特征的强震与大地震序列.(4)至今,小江断裂带已有177a未发生M≥7地震,应注意并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与大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95.
硅酸盐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则民 《地质学报》2013,87(6):860-871
综合采用现场调查、结构体物理-水理参数的高精度测试及室内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硅酸盐岩斜坡的水岩化学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新鲜硅酸盐岩结构体结构致密、孔隙度低、孔隙细小,多属不透水介质。硅酸盐岩斜坡区的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于非饱和带和水位变动带,地下水多年最低水位以下的饱和带所占份额很小。饱和带内的水岩化学作用只能发生于结构体表面,是一种结构面开度逐渐增大、结构体逐渐变小的缓慢溶解过程。非饱和带及水位变动带水岩化学作用初期的溶解液主要是水气转化的凝结水,所形成的腐岩保留原岩结构、构造和体积,是一种等容转换过程。旱季时,气态水分子扩散到硅酸盐岩结构体表面内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微孔隙系统之中凝结为液态水并溶蚀造岩矿物;雨季时,入渗降水在结构体表面形成的薄膜水流接受结构体粒间溶液中的溶出组分并将其携入饱水带。当上述过程循环到一定程度时,结构体就会转变为腐岩结构体。覆盖有一定厚度的残坡积土层和植被盖层的硅酸盐岩斜坡有利于水岩化学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6.
陈静 《地质与勘探》2013,49(5):813-824
拉陵灶火钼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矽卡岩-斑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内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拉陵灶火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42.6±3.4Ma,外围细粒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50.4±4.0Ma,岩体为多期侵入体,成矿年龄与内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能很好的吻合;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含矿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到钾玄岩系列,其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源区经历了明显的流体交代,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该期花岗岩类含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具有明显的岩浆底侵和混合的证据。区域上,中三叠世正处于洋壳俯冲结束向碰撞造山开始转换的阶段,可以很好的解释源区发生过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富集作用,而壳幔物质混合的产生机制应与俯冲板片的断离作用有关。洋壳拆沉作用是一种快速的主动的拆沉,与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爆发的地质事实吻合。同时,该成矿岩体显示壳幔混合成因及较高的分异程度,是成钼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台风天鹅(0907)和莫拉克(0908)为例,应用Liang-Kleeman信息流因果理论分析了双台风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台风天鹅强度的变化是造成莫拉克强度变化以及经向移动的部分原因,而台风莫拉克强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鹅的南北移动;(2)台风天鹅主要是通过双台风间的"连体"通道向莫拉克输送位涡以及水汽,进而影响后者强度的变化,影响时段主要在莫拉克的发展初期以及登陆阶段;(3)台风莫拉克对天鹅移动路径变化的贡献不仅包括双台风互旋的直接作用,还包括其调整大尺度环流形势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温度示踪与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精确计算二者的交换量始终是个挑战,而新兴的温度示踪方法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重点介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温度示踪方法原理、应用及相关模拟的研究进展。温度示踪方法的数据获取成本低且温度适宜密集与连续监测,可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进行精细刻画;在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水-热耦合模拟时,温度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校正模型,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以提高交换量的计算精度。监测河水温度和河床沉积物内的水温,运用温度示踪方法研究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将水流及热运移数值模型相耦合,利用多源数据进行模型校正,可精细刻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相互作用带内的水流途径、流速及其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新的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9.
We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ermassive binary black holes in an elliptical orbit and their surrounding disk with a gap. The gap in the disk is a low density region formed due to the tidal effects of the less massive black hole. The binary we have investigated has a sub-parsec separation and is coplanar with the disk. We find that the maximum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density in the gap reaches 50% during an orbital period. However,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disk, the density variation is much less than 1%. Furthermore, we calculate th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 of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within a period, but little variation is found. The reason for these results is that the viscosity timescale of the disk at the binary radius is much longer than the orbital period of the binary.  相似文献   
1000.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 data pertaining to waves, current, and sediment in February 2012 in the mouth bar of the Modaomen Estuary, the Soulsby formulae with an iterative method are applied to calculating bottom shear stresses (BSS) and their effect on a sediment resuspension. Swell induced BS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SS. In this stud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 wavecurrent shear stress and SSC is 0.86, and that between current shear stresses and SSC is only 0.40. The peaks of the SSC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eight and the BSS of the swell. The swell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the tidal current effect on sediment re-suspension is small. The peaks of the SSC are centered on the high tidal level, and the flood tide enhances the wave shear stresses and the SSC near the bottom. The critical shear stress for sediment re-suspension at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is between 0.20 and 0.30 N/m2. Tidal currents are too weak to stir up the bottom sediment into the flow, but a WCI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is strong enough to re-suspend the coarse sed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