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127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胜坨一区位于胜坨油田西部,是一个在胜北断层控制下所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油田,油气含量丰富。为了研究胜一区沙二段1砂组的砂体微相,主要采用岩心分析、粒度分析、测井相标志、地震相标志等方法。研究表明:沙二段1砂组主要为滨浅湖滩坝沉积,根据岩性、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等可划分为坝主体、坝侧缘、滩脊、滩席、滩间洼地5种沉积微相。基于测井曲线变化和岩心相特征,将胜一区沙二1砂组划分为5个准层序。在典型单井相、连井相分析基础上,得出平面相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胜一区沙二上1砂组砂体沉积主要受物源、地貌、风力场和水深综合控制。此次研究有助于油田的后期开发,为实现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相似文献   
212.
彭旸  龚承林  李顺利 《沉积学报》2022,40(4):957-978
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作用过程是当前沉积学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三角洲与其他一些海(湖)陆过渡沉积体系中关于河流—波浪、河流—潮汐、波浪—潮汐和河流—波浪—潮汐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目前几种沉积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沉积特征。河流和波浪的相互作用一般发生在河口附近,两者的相对强度以及波浪入射方向共同控制三角洲的形态和沉积物分布。长期的河流和波浪共同作用能够形成非对称性三角洲以及浪控复合斜坡型三角洲。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强潮汐或中潮汐区域的三角洲或河口湾的河流—海洋过渡带;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潮汐和河流相互作用的三角洲和河口湾沉积体系经常反复叠加发育。潮汐和波浪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潮汐不仅直接控制沉积物的沉积过程,而且间接性地移动波浪带进而影响相应的沉积相带。尽管目前河流、波浪、潮汐混合作用过程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无论是短期小尺度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是长期受宏观因素(包括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等)影响下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过程,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13.
平直沙坝海岸叠加波浪的裂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彦  邹志利 《水科学进展》2015,26(1):123-129
为研究叠加波浪场的裂流特征,在平直沙坝海岸地形进行了叠加波浪形成的沿岸波高周期性变化的裂流试验研究。试验中叠加波浪是由波浪在垂直岸线的丁坝反射所形成的两列交叉波浪叠加产生,交叉波浪是具有等频率但入射角相反的两波列。通过对叠加波浪节腹点垂直岸线位置浪高的测量和沙坝范围内沿岸布置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流速测量结果来分析沙坝海岸丁坝反射波形成的裂流特性,讨论了波浪节腹点对裂流位置和裂流空间尺度的影响。对不同周期情况在x=5 m沙坝顶处的速度剖面对比,分析了不同周期对裂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4.
A two-dimensional, depth-integrated model proposed by Lynett and Liu (2002) was checked carefully, and several misprints in the model were corrected after detailed examination on both the theory and the numerical program. Several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wave profile, system energy and maximum wave amplitude. It is noted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can simulate the propagation of the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ver variable bathymetry more reasonably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the wave profiles obtained based on the modified model can better fit the experiment data reported by Helfrich (1992) than those from original model.  相似文献   
215.
216.
217.
杨久磊 《海洋世界》2005,(12):26-27
沧海浩瀚.万顷一碧,浮云辽阔,景色旷美。这些让人忍不住开始直抒胸臆,赞美她的宽广和无垠。波浪滔滔.潮声消长,此起被伏,不尽不休,这些让人心思神往.流连忘返。可是谁会想到.所有的美丽背后竟然蕴藏着无限的杀机。  相似文献   
218.
Abstract Variational problem for irrotational, incompressible inviscid fluid in finite water depth i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a special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is presen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ispersion /u and the nonlinearity ?satisfied e = O(fj2) as the Lagrange function is expanded up to O(//). It is shown that the elevation of the free surface should be expanded to // order to ensure the Lagrange function is in fj* order. Comparison the nonlinear free surface profiles obtained from the solu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nes obtained from linear solutions showed that the wave crest of the nonlinear wave is steepened but the trough is flattened compared to the linear wave as expected.  相似文献   
219.
The wind system over the China s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variation there. In this paper, ERS-2 scatterometer winds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98 and the area of 25-41°N, 117-130°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NCEP winds and buoy wind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location, to assess how well the ERS-2 data reflect the real wind regime, at least for this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RS-2 scatterometer winds are closer to buoy observations than NCEP winds. In addition, a new wind-wave growth relation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wav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20.
本文运用张伯声教授的学说,从含煤地层的岩石组合及其展布特征,沉积旋回及波浪运动与成煤作用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沁水盆地富煤带的形成、展布及煤质和其它伴生矿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