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1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螺(Bullactaexar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后鳃亚纲,头盾目 ,阿地螺科。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品种,至2000年全省养殖面积已达约11300ha。泥螺的生长是以不断吞食周围滩涂中的涂泥和底栖藻类等为营养基础 ,已知滩涂沉积物及动植物碎屑中所含有的微生物从事着大量的转化和分解工作[4],它们在泥螺体内又会怎样呢 ?为探索泥螺的消化生理功能及与养殖、病害和防治的关系,本文从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菌群组成与功能研究入手作初步分析。关于贝类体内的细菌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泥螺抗菌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晔  苏秀榕  李太武 《台湾海峡》2005,24(2):145-149
将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注射于泥螺体内18h后,将其粘液和血淋巴,于95℃加热10min,10000r/min,4℃离心20min,所得上清液用截留分子量为3kD的超滤装置于10000r/min,4℃下离心1h.滤液用Sephadex G-50分离,得到两个吸收峰.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菌株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泥螺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在其血淋巴和分泌的粘液中可分离得到抗菌肽,此多肽具有分子量较小,热稳定性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均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泥螺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 ,活体解剖 ,取出其生殖系统 ,切成若干小段 ,按常规组织学方法制成切片 ,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对其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泥螺生殖系统由生殖器本部 ,交媾器和卵精沟三部分组成。生殖器本部包括两性腺、两性管、精囊、蛋白腺、粘液腺、缠卵腺、交媾囊、摄护腺。卵巢位于两性腺周围 ,精巢位于中间 ,并先熟先形成精子。生殖细胞成熟后经由单层上皮细胞组织的两性管排出 ,两性管末端的交媾囊为精卵受精的部位。交媾囊一侧的蛋白腺、粘液腺分别分泌蛋白质及粘液包围卵。交媾器包括刺激器与阴茎两部分 ,两者均由多层肌肉细胞组成。外卵精沟由皮肤凹陷而成 ,沟壁具纤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长江口泥螺的4个群体(江苏启东,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南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77个位点,启东、崇明、九段沙和南汇群体的多态率分别为78.2%、56.0%、58.4%和57.9%。群体总基因多样性为0.2218,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96%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微小(0.0000~0.0404)。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为0.0000~0.0124,主要存在于江苏启东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之间。利用STRUCTURE分析群体隐性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长江口泥螺群体有3种遗传来源,同时群体之间有强大的基因流。泥螺较强的扩散能力和海洋开放的环境可能是造成泥螺群体遗传同质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泥螺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泥螺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受精卵的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的发育过程,泥螺在浙江沿海每年的繁殖期为3-11月,5-6月和9-10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内亲螺有一次交配多次产卵现象,平均每个亲螺产卵3-4次,每次产卵群1个,每个卵群平均含有受精卵6282个,个体繁殖力18848.4-25128.0粒,在水温28.5℃条件下,面盘幼虫孵化时间为72h,孵化率为93.8%,幼虫经过2-8d浮游生活后进入匍匐生活,28-30d后发育变态成为稚螺,50d后成为幼螺。  相似文献   
16.
几种药物对泥螺Bullacta exarata卵群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泥螺人工育苗过程中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三种药物对泥螺卵群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的浓度分别为0.28×10-6~0.9×10-6、5×10-6~9×10-6和1×10-6~20×10-6时,泥螺卵群孵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胶质膜的溶解有促进作用。使用上述药物后,还可提高卵群孵化的同步性。药物浓度超过上述范围,则孵化率明显下降,直至使胚体死亡。本文就胶质膜的作用进行了简单讨论,还对这三种药物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莱州湾西岸作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渤海沿岸,滩涂岸线长而广阔、海水有机物质丰富、饵料充足,为底栖动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为探寻黄河三角洲区域泥螺入侵历史,梳理总结扩散现状,探讨对当地传统生物造成的危害,保护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文章对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汇总整理。结果显示:2001年前莱州湾以及黄河口附近海域均无泥螺分布,现有泥螺种群来源于2001年人工引种。在黄河三角洲区域,泥螺分布范围持续扩大,向北已扩展至滨州沿岸潮间带海域,局部区域最高密度达160 ind/m2,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纳入了国家海洋局的生态监控体系中。泥螺与当地底栖贝类生物争夺营养和空间资源,产生种间竞争,导致种群生态位偏移。泥螺入侵成为优势种,建立了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