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我国冬季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及其对应的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研究成果。EPECE和普通寒潮是冬季影响我国的两类不同时间尺度大型冷空气活动,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梳理和深入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最新研究进展可概括为如下:(1)基于极端低温站点的范围和极端低温过程的持续性特点,客观界定了我国冬季EPECE。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是冬季EPECE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关键环流系统。同时,鉴于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重要应用意义,建立了客观识别方法。(2)从前兆信号、环流演变、阻塞高压和反气旋式波破碎活动的角度,揭示了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之间的关键区别。全国类EPECE的发生具有一周之前的前兆信号,而普通寒潮并不存在这么早的前兆信号。EPECE以从乌拉尔山到东北亚的广阔区域的阻塞高压活动为关键特征,而普通寒潮则主要以区域性阻塞高压为其主要特征。这两类事件对应的阻塞高压活动的差异可由天气尺度波破碎活动的差异加以解释。(3)最新的研究解释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机理。基本流场对位涡扰动的正压作用是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最重要的动力学机制。基本流场通过变形场作功和线性平流使大型扰动维持和向下游发展。与阻塞高压不同,非线性作用并非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慢速扩张洋脊上的快速裂谷扩展MartinCK等20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沿着洋中脊扩张轴的裂谷扩展。一般说来这一过程是随着两个扩张段之间的水平断错沿洋脊走向的移动,一个扩张段吞蚀另一扩张段而加长的过程。这个移动留下了一些倾斜于脊轴的假断层。测量扩展脊...  相似文献   
83.
东海陆坡北部隆脊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4年以斑的调查,都发现在东海陆坡北部300-500m等深线之间,出现一条NNE走向的隆脊地全,西两侧下降近百米以上;用趋势面方法对该隆脊进行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
85.
滇西洋拉矿区火山岩构造—岩浆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拉矿区的火山岩形成于石炭纪金沙江裂谷洋盆中段,其构造-岩浆类型有3:早石炭世羊拉岩组的富集型洋中脊拉斑玄武岩;晚石炭世里农岩组的洋岛钙碱性安山岩和洋岛碱性率武岩。各种构造-岩浆类型的形成均与地幔热性相关。  相似文献   
86.
洋中脊的水下热液喷口喷出热的缺氧流体,当它们从海底喷出时与周围海水激烈混合,沉淀出各种硫化物和氧化物,直到达到海底之上数百米平衡为止。最终的热液柱沿等密度面散布,等密度面处的热液柱可由溶解的化学示踪物高度富集和悬浮颗粒负载增高检验出来。最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7.
超慢速扩张的北冰洋Gakkel洋中脊具有六个沿扩张方向的线性基底隆起(本文编号为A—F).这些线性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本文利用Gakkel洋中脊的地形、空间重力异常(FAA)和航空磁力数据,计算了它的扩张速率、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根据中轴两侧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对称关系,我们将六个基底隆起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类型.整体上,B、D和F区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形和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两侧差值的绝对值)较小,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57m、~125m、~208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km、~0.06km、~0.3km;而A、C和E区的非对称幅值较大,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510m、~410m、~673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2km、~2.5km、~1.1km.我们因此推断B、D和F区具有相对对称的地壳结构,而A、C和E区具有非对称的地壳结构.根据A、C和E区中轴两侧非均衡地形的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地形的补偿状态,推测A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岩浆分配不均所导致;而C区和E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构造断层作用使断层下盘向上抬升变薄所导致.我们进一步推测洋中脊走向的改变可能使得构造作用更易集中于基底隆起的一侧.  相似文献   
88.
南冈底斯晚白垩世岩浆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南缘努林花岗闪长岩开展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具有富SiO2(66.62%~67.81%)、高Al2O3(15.11%~15.66%)、高Sr(>481×10-6),低Y(≤8.13×10-6)和低Yb(≤0.73×10-6)特征,Sr/Y比值达59~111,显示埃达克岩的特征;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显著的Eu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4011~0.704244,εNd(t)=+3.61~+5.75,总体反映地幔源区的Sr、Nd同位素特征。锆石U-Pb LA-ICP-MS测年显示存在83Ma和89Ma两组年龄。结合地质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努林花岗闪长岩是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引起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形成演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具有弧后扩张洋盆的性质,在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中期洋盆初步形成,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洋盆全面形成,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洋盆逐步萎缩,到古新世至始新世关闭。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洋中脊扩张型(MORB型),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与洋内俯冲相关的俯冲带上盘型(SSZ型),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带内侏罗纪至白垩纪其他岩浆岩主要为前弧玄武岩类(FAB型)。显示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从早侏罗世开始发生了洋内俯冲,并同步向北向冈底斯带之下主动俯冲消减和向南向喜马拉雅地块之下被动俯冲消减,持续发展到晚白垩世,在古新世至始新世俯冲碰撞消亡转化为结合带。  相似文献   
90.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