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9篇
  免费   2971篇
  国内免费   5241篇
测绘学   551篇
大气科学   1273篇
地球物理   2341篇
地质学   9953篇
海洋学   1948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614篇
自然地理   1002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599篇
  2022年   651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605篇
  2019年   764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571篇
  2016年   599篇
  2015年   670篇
  2014年   864篇
  2013年   743篇
  2012年   815篇
  2011年   845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799篇
  2008年   755篇
  2007年   921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721篇
  2004年   705篇
  2003年   452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浅谈欧洲规范Eurocode 8-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欧洲规范(Eurocodes)的基本情况,概括给出了欧洲规范8-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进而在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则两个方面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然后在场地类别、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等几个方面对两规范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评述。  相似文献   
962.
地下热水资源定量评价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环节.在地下热水系统中,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相互影响,因而在研究地下热水运移时须同时考虑地下热水的流动和热量的运移.本文建立三维不稳定地下水流-热运移耦合模型,模拟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热水运移特征.针对研究区多组断层纵横交错而且对岩溶水运移起着控制作用的特点,模型中将断层剖分为条带以更好地刻画其水力学特征.利用水化学测试结果估算地下水-地表水转化量,为模型边界流量的确定提供依据.结合地下水测年数据进行模型校正与参数识别,提高了模型仿真性.  相似文献   
963.
建立了一个反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与热带远西太平洋准两年振荡(QBOWP)相互作用最基本物理过程的新概念模式. 在此概念模式中, QBOWP对ENSO的影响通过两种途径: (1) 沿赤道太平洋海洋Kelvin波和 (2) 大气的Walker环流; 而ENSO对QBOWP的影响则可通过大气的Walker环流异常来实现. 对该模式结果的分析诊断表明: 在ENSO与QBOWP相互作用过程中, 大气桥(Walker环流)的作用比海洋桥(沿赤道太平洋的Kelvin波)更重要; 通过QBOWP与ENSO的相互作用, 一个3~5年周期的ENSO振荡可以变为准两年振荡, 而赤道远西太平洋年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也会变长; 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多时间尺度的年际变化可以通过ENSO与QBOWP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964.
集中黄土高原有古地磁, 古生物资料的红黏土-黄土风尘土状地层剖面, 对比并归并到一个相对完好的红黏土-黄土基础剖面上, 得到一个含有大约从8.0 Ma B.P. 晚中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晚期各时段含哺乳动物化石序列的综合地质剖面. 根据有关资料, 将该综合剖面划分为12个地层段, 除两个段缺化石外, 其余的皆含其特有的化石组合, 从下向上依次为含第一化石组合的第一地层段到含第十二化石组合的第十二地层段. 逐个分析所含哺乳类化石的特征, 恢复其生活时的气候环境. 黄土高原红黏土-黄土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从老到新大致是: 由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热-半干半湿、较暖半湿、暖较湿→上新世的微暖湿、凉干、较暖湿→第四纪冷干与温半湿频繁交替; 有从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稀树灌丛草原、多树灌丛草原、亚热带森林草原→上新世的稀树草原、干草原及第四纪的灌丛草原、干草原、荒漠的变化. 新近纪期间的气候环境是在暖湿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不很大, 高原各地的情况基本一致; 第四纪期间的则是在冷干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 由新近纪进入第四纪气候是一个较显著的突变. 从更新世初期起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就明显地显示了东南较西北暖湿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965.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甘肃秦安QA-I中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 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中新世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 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 黄土层粒度较粗, 而古土壤层粒度较细, 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 从长尺度上看,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中值粒径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大致同步, 与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通量变化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研究序列的风成成因, 而且说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变化与源区的干旱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66.
我国在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我国最近几年发表的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得到了目前国内关于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研究的六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目前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7.
2005年6月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5年6月18-23日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认为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是:在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背景条件下,孟加拉湾季风低压活动超常活跃,季风爆发所输送的充沛水汽不断向广西上空输送,与准静止维持在华南上空的长云带及中低空切变相遇,先后生成了7个中尺度暴雨云团持续影响了广西,这些强暴雨云团生命史最长达到30h。与通常的暴雨过程相比,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暴雨云团具有生成个数多、生命史长、活动范围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8.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969.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70.
青海南部治多县扎河地区发现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青海南部扎河地区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东段)中新发现一套泥质-硅质岩地层,为甘孜-理塘结合带西段的组成部分.首次在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化石Pseudoalbaillella longtanensis Sheng et Wang,Cauletellidae gen.et sp.indet.,Entactiniidaegen.et sp.indet.,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表明甘孜-理塘结合带西段中二叠世深水沉积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