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76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湖泊富营养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在富营养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磷循环的作用及其机理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通过在水泥池中(4.0 m×7.0 m×1.5 m)种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并采用定期更换原位上覆水的方式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水体交换,研究了沉水植物苦草从定植到生长末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以期揭示期间苦草对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苦草经历了两个生长阶段,在约1个月的快速生长期内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的总磷(TP)含量,TP含量降低了78.79 mg/kg,其中有机磷(Org-P)含量降低49.99 mg/kg,对TP降低的贡献度为62.67%,而钙结合态磷(Ca-P)比对照组减少2.20%,因此,苦草可能主要通过促进Org-P的矿化向水柱和间隙水中释放磷的方式降低沉积物中TP含量,其次苦草可促进Ca-P的分解;此外,苦草为满足植株生长,所吸收的沉积物铁结合态磷(Fe-P)和铝结合态磷(Al-P)分别为2.99和4.10 mg/kg,但苦草对沉积物中闭蓄态磷(Oc-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缓慢生长阶段,苦草促进有机物的沉降以及Fe-P和Oc-P的形成,Fe-P和Oc-P含量分别增加14.82和101.53 mg/kg.苦草对Al-P的形成也略有促进作用,其含量升高7.39%.研究结果表明,苦草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转化以及各形态磷的迁移方向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快速生长期苦草转化吸收高活性磷,将其固定到植株体内;缓慢生长阶段则促进水体中的磷转化成沉积物中难分解态的磷,对磷的沉降表现出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红树林区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能体现土壤养分贮存和供应的能力。氮和磷元素是制约红树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在茅尾海—茅岭江入海口咸水与淡水交汇的分布着红树林和潮沟的区域,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茅尾海—茅岭江入海河口区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各采样点0~6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54.09~786.72 mg/kg和232.40~721.42 mg/kg之间;在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区,其分别变化在293.60~708.47 mg/kg和265.18~640.18 mg/kg之间;在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区,其分别变化在175.63~624.07 mg/kg和133.90~571.02 mg/kg之间;在光滩区,其分别变化在127.31~282.64 mg/kg和116.43~264.47 mg/kg之间;无瓣海桑群落区、茳芏群落区、桐花树群落区、光滩区各深度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  相似文献   
993.
重金属对扁玉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离体条件下测定了扁玉螺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其最适pH值为8.67,蛋白含量为0.2~2.1mg/g。Fe  相似文献   
994.
995.
选取四川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分为龙门山区、盆周丘陵区和平原区3个区,通过等值线图得出磷的大面积异常区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的平原区.并依据浅层土壤中关系较密切的3类基本元素组合共16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中磷来自:①龙门山的震旦纪、寒武纪、泥盆纪含磷地层(磷矿)及表壳岩石风化后通过成都盆地平原区三大流域--沱江、岷江、蒲江水系影响整个平原区冲洪积沉积物(后改造为水稻土)的自然源;②人类工农业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叠加的人为源.  相似文献   
996.
糖蛋白及其在动物精卵识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蛋白是指由比较短 ,往往带分支的寡糖与多肽链共价连接而成的一类结合蛋白质。其中 ,糖部分所占比例较小。糖蛋白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其种类繁多 ,并且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细胞膜、细胞间质、血浆以及粘液中 ,具有开关、调谐、作为激素、胞内转运、保护、促进物质吸收、参与血液凝固、参与细胞识别等多方面的重要生理活性。1糖蛋白的组成糖蛋白分子是由多肽链和糖两部分组成的 ,糖和多肽链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接。其中的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主要担负者 ,糖链起到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 ,抵抗蛋白酶水解 ,防止抗体识别及参与多肽链…  相似文献   
997.
太湖梅梁湾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通过对1998年5月-1999年5月的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它水化学因子的同步实地监测,初步探讨了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太湖梅梁湾湖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藻类水华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水体中各种形态磷之间的转化非常快.在磷的循环、转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作用至关重要.太湖梅梁湾各采样点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年际变化有着显著的规律性,各点位在春季(3-4月)及夏季(7-8月)均分别出现峰值,与水体中水华出现的峰值相吻合.尤其在水体中水华暴发前的4月份,各采样点中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急剧增加,其Vmax均为年内的最大值或接近最大值,预示着水体中其它形态磷的转化速率加快,为水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活性磷.水体中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总碱性磷酸酶活性/Chl.a)与水体中的PO43-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尤其是在春季相关性更加显著,可达-0.9以上;夏季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时,水体中的磷酸盐浓度远低于碱性磷酸酶的激发阈值,藻类体中的酶被诱导大量产生,从而使得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数量、活性急剧增加,达到较高的水平.这种短时间的有机质快速降解以及由此导致的营养盐释放,维持了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8.
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文章对比分析了植被和沉积物中N、P垂向分布和季节变化,探讨不同植被对潮滩湿地N、P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潮滩湿地的分带性差异使N、P在潮滩湿地各地带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特性,植被尤其是有较高地下生物量的互花米草和芦苇在整个潮滩湿地N、P的分布以及季节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潮滩植被主要是通过N、P在体内的主动转移,植物对沉积物中N、P的吸收以及富集死亡的地下根茎中分解矿化后释放的N、P来影响沉积物中N、P分布的; 1~4月通过枯落生物量回归到地面的N、P总量分别达到149.4 t和18.2 t,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源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土壤酸度是研究土壤其它理化性质的基础。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和大气酸雨的影响,多数岩溶区的土壤呈酸化状况。本文通过采样分析发现九寨沟岩溶沼泽土的土壤酸度变化范围在7.72~9.10之间,普遍高于已有研究的其它岩溶土壤,最大相差达4.85个单位。在26个采样点中,有17个点的pH大干8.00,占总数的65%,呈碱性或强碱性。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地质深层大循环、土壤表层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土壤胶体的作用及大量的钙华沉积。最后提出应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碳氧稳定同位素、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等)对研究区的各种因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是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九寨沟这一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00.
库布齐沙漠恩格贝沙样中磷的化学赋存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七步连续萃取法对库布齐沙漠恩格贝沙样磷形态的分析,揭示了恩格贝沙样中磷的各种存在形态及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所取沙样中总磷 (TP) 含量在94.33~251.04 μg·g-1 之间,且含量随沙样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无机磷(IP)含量在 88.75~234.83 μg·g-1 之间,占TP含量的 94.08%~93.54%,其中以自生钙结合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为主,二者占到TP 含量的82.81%~86.13%。有机磷(Or-P)含量在5.58~16.21 μg·g-1之间,占总磷的5.91%~6.46%。在所有不同粒径沙样中各形态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原生碎屑磷(De-P)、自生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r-P)、吸附态磷(Ads-P)、铁磷(Fe-P)、铝磷(Al-P)、闭蓄态磷(Obs-P),其中Obs-P含量极微。在所取沙样中 Ads-P、Fe-P、De-P、Or-P、Al-P、Obs-P 各自含量都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但Al-P和Obs-P的变化幅度很小。而Ca-P含量受粒径影响较小,粗颗粒沙样中含量略高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