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8篇
  免费   1564篇
  国内免费   2297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4845篇
地球物理   759篇
地质学   1727篇
海洋学   1197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34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352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2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江琪  桂海林  徐冉 《气象》2020,46(4):575-580
2016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同期偏东偏北,强度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3.3 mm,较常年同期(13.2 mm)偏多7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同期(-5.0℃)偏高1.4℃,月内冷空气较弱,我国中东部雾 霾天气频发,共有三次大范围持续性雾 霾过程,分别为1月3—5日、16—18日和22—28日。此外,月内共有四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94.
赵俊虎  宋文玲  柯宗建 《气象》2020,46(7):982-993
2019/2020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的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2019/202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季节内冬季风强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北极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为异常偏强的正位相,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活动偏弱,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印缅槽阶段性活跃,二者有利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向我国输送。受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我国冬季出现了“暖湿”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东亚冬季风偏弱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2019年秋冬季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发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Ni〖AKn~D〗o3.4指数均大于0.5℃,这种类中部型El Ni〖AKn~D〗o海温异常有利于激发偏强、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进而抑制了东亚冬季风的发展和南下;此外,冬季北半球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持续异常偏强的正位相,均不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发展,且东亚大槽明显偏弱,共同导致了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995.
996.
2020年夏季(6—8月),北半球极涡呈现明显的单极型分布,极涡主体位于北极圈内,中心偏向东半球,中高纬环流呈现4波型分布。6—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平均偏强,且位置偏西偏南,不利于热带气旋活动。2020年夏季共有8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7月没有热带气旋生成。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之外,其他热带洋面另有20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北大西洋11个,东太平洋8个,北印度洋1个。受偏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北方海域多海雾天气。同时受入海气旋活动影响,多海上大风过程。夏季近海海域共出现了7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3次,7月1次,8月3次。大风过程出现了10次, 2次由热带气旋影响,7次与入海气旋活动有关。发生2 m以上的大浪过程12次,6—8月分别出现了4次、5次和3次。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54-2010年地面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常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夏6月气温、降水的气候特点,通过初夏6月气温、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相关分析,建立起与中高纬度环流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初夏气候异常与中高纬度环流异常有关,影响初夏气候异常的中高纬度环流因子主要有亚洲纬向环流指数,阿留申低压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鄂霍次克海的阻塞高压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及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背景,考虑外强迫因子海温的间接作用,掌握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变化,是准确预测黑龙江省初夏气候的关键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998.
对2007年6月5日~10日惠州市出现持续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持续强降水具有降雨量分布不均、持续暴雨日多、强对流特征明显、短时降雨强度强等特点;500hPa高空南支槽东移和850hpa切变线辐合,配合低空急流及高空辐散等是持续降水的环流特征;不稳定层结条件特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因素;雷达回波沿着海岸线或沿江移动强度加强,导致降水增幅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99.
1000.
利用1966—2018 年海南岛18个台站逐日降水和高温资料,对海南岛西南部干旱与高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西南部4—6月高温、干旱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西南部高温多,也是干旱的易发地;降水极端偏少年与高温日数的极端偏多年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出现重大干旱灾害,这说明高温过程的出现会加重气象干旱的发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4—6月极端旱年和涝年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阻塞高压、东亚大槽和阿留申低压偏弱,南亚高压偏强,海南岛上空为反气旋式异常环流,高层辐合、低层辐散,是造成4—6月海南岛西南部高温干旱的异常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