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3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285篇
地质学   1987篇
海洋学   85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83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8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0年   1篇
  192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31.
华南南华系对应于国际上的成冰系,关于其沉积时限长期存在争议。近十余年来,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已经基本敲定南华系的重要时间节点。长安组底界年龄被限定在ca. 717 Ma,莲沱组顶部沉积时间被限定在ca. 714 Ma。长安冰期中期暂时冰退的时间被限定在ca. 690 Ma,冰期终止时间限定在ca. 659 Ma。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了长安冰期中期的暂时冰退,这期间形成的风暴沉积构造和丘状交错层理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沉积学证据。结合世界其它地区报道的年龄,斯图特(长安)冰期的起止时间限定在了717~659 Ma。马力诺(南沱)冰期的启动时间被大致限定为649 Ma,终止时间被限定在ca. 635 Ma。结合世界其它地区年龄数据,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可限定在649~639 Ma。随着后续工作的深入,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范围应会被进一步缩小。华南南华系沉积时限的准确厘定对于理解全球成冰纪地质-生物-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马力诺冰期持续时间约14 Myr,远远小于长安冰期的持续时间(约58 Myr)。冰期末期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导致这两次冰期持续时间不同的直接原因。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扬子北缘...  相似文献   
932.
为探索和改进综合航空物探深部找矿模式,在南秦岭研究区最新航空数据基础上,结合岩性、构造及周边矿化点等特征,按一定条件优选出上高家庄磁、放综合异常进行重点研究。所选异常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北,经地面磁力、γ能谱、岩(矿)石物性等剖面测量及基础地质工作,知异常东北侧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西南侧多为云母石英片岩。铀元素放射性含量在两类岩性交界面的变质砂岩一侧最高,地表测得的最高含量超过70×10-6 eU。推测铀异常主要为变质砂岩造成,磁异常由一定埋深的区域变质片岩(原岩为火山岩)引起。以样品鉴定的矿化迹象为佐证,此处具有形成铁、铜、铀等矿产的前景。由空中数据优选异常,进而有效聚焦至地面重点区域,通过数据分析、实地测量、采样等验证手段,探究异常成因,是一种研究隐伏矿体,圈定找矿远景区的高效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933.
南秦岭旬阳盆地志留纪黑色岩系与Pb- Zn矿床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刚  郑伟 《地质学报》2021,95(6):1854-1867
南秦岭旬阳盆地中赋存了大量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透镜状赋存在志留系梅子垭组和双河镇组中.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在区内广泛发育,为了探讨志留纪黑色岩系与该区铅锌矿成矿的关系,本文选择南沙沟和关子沟典型铅锌矿床开展研究.与矿石矿物共生的石英δDV-SMOW值分别介于-139‰~-94‰和-129‰~-103‰之间,明显低于矿区内硅质岩的δDV-SMOW值,反映了海水在被加热形成盆地热卤水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受到了地层中有机质的影响.闪锌矿和方铅矿样品δ34S值分别介于4.5‰~10.7‰(平均7.2‰)和2.7‰~9.5‰(平均6.1‰)之间,硫主要为硫酸盐还原而成,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共同影响了硫同位素组成.铅同位素组成具有高放射性铅的特点,与地层铅一致,并且显著区别于结晶基底的铅同位素,反映了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而不是结晶基底.志留纪南秦岭古海洋中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强烈,盆地热驱动造成海水对流循环并萃取黑色岩系中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在减压环境下于海底形成层状矿体,在成矿的过程中,富有机质的志留纪黑色岩系对于金属的来源和硫的来源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34.
郭晶  李云帅  于胜尧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1,95(12):3691-370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对于揭示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榴辉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榴辉岩经历了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M1,946~1026℃和2.9~3.2 GPa)、峰后退变质阶段(M2,硬玉+石英=钠长石反应线附近)以及晚期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阶段(M3,~0.8 GPa,789~841℃).此外,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榴辉岩的变质时代为492.8±2.8 Ma (MSWD=0.77),结合锆石中的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及前人所获得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榴辉岩相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榴辉岩所记录的顺时针P-T-t轨迹.本研究为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有效的矿物学与岩石学证据,同时为探讨南阿尔金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35.
丁坤 《地质与勘探》2021,57(5):969-980
龙头沟矿床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本文以矿床中的黄铁矿及黄铜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室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测试方法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Co含量为(0.33~183.93)×10~(-6),Co/Ni比值介于0.035~1.9之间,且Co/Ni比值多小于1,表明黄铁矿可能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多具有沉积成因和沉积改造成因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中Au的富集可能与中低温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第Ⅰ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1‰~3.74‰,均值为1.71‰,显示出幔源硫特征;而第Ⅱ阶段的δ~(34)S=-13.99‰~13.35‰,均值为2.17‰,介于0±3‰之间,显示该阶段可能是幔源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第Ⅲ阶段δ~(34)S=7.44‰~14.72‰,低于围岩(δ~(34)S=18.14‰~20.54‰),显示该阶段可能有地层硫参与,是上升的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可能由幔源和赋矿围岩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936.
胡军  孙思远  谷昊东  安志辉  叶琴  王霈 《地球科学》2021,46(7):2515-2528
峡东地区是我国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该地区南沱组直接覆盖莲沱组之上,中间缺失下冰期和间冰期地层,究其原因尚不清楚.通过聚焦南沱组与莲沱组接触层位,利用现代冰川沉积物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湾周缘南沱组和莲沱组之间存在一层紫红色混合杂砾岩层,其内部砾石定向性、形态、磨圆、岩性以及显微构造与之上南沱组典型灰绿色杂砾岩区别明显,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底部发育微观尺度上的变形沉积构造.表明南沱组底部与莲沱组接触层位为冰川底碛成因,而南沱组主体为冰海沉积成因.证明峡东地区南沱组与莲沱组之间地层缺失是由盛冰期的冰川剥蚀所致,南沱组可能仅代表了盛冰期之后冰消期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937.
南黄海和中国东海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海气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stributions and sea-to-air fluxes of five kinds of volatile halocarbons(VHCs) were studied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SYS) and the East China Sea(ECS) in November 200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1,1,1-trichloroethane(C2H3Cl3), 1,1-dichloroethene(C2H2Cl2), 1,1,2-trichloroethene(C2HCl3), trichloromethane(CHCl3) and tetrachloromethane(CCl4) in the surface water were 0.31–4.81, 2.75–21.3, 1.21–17.1, 5.02–233 and 0.045–4.47 pmol/L, respectively, 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 1.89, 12.20, 6.93, 60.90 and 0.33 pmol/L. On the whol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C2H3Cl3, C2H2Cl2 and CCl4 were affected mainly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hile C2HCl3 and CHCl3 were influenced by biological factors as well a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VHCs(except C2HCl3)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inshore to offshore sites, with the higher values occurring in the coastal waters. The sea-to-air fluxes of C2H3Cl3, C2HCl3, CHCl3 and CCl4 were calculated to be-56.00–(-5.68),-7.31–123.42, 148.00–1 309.31 and-83.32–(-1.53) nmol/(m2·d), respectively, 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6.77, 17.14, 183.38 and-21.27 nmol/(m2·d). Our data showed that the SYS and ECS in autumn was a sink for C2H3Cl3 and CCl4, while it was a source for C2HCl3 and CHCl3 in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938.
基于2013年9月底至10月初在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调查得到的碳酸盐参数和相关水文数据,首次报道了该海域pH的分布,并重点探讨了南爪哇上升流(季风上升流)对其影响。结果显示上升流影响区表层pH低于周围非上升流影响区。通过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讨论了上升流的物理输运和生物活动对pH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升流的物理输运至少造成了海表层盐度增加0.4个单位,溶解无机碳(DIC)增加110μmol/kg,pH降低约0.2个单位;同时,在上升流区,强烈的生物活动(叶绿素a浓度大于0.4mg/m3)使得DIC的降低量达70μmol/kg,pH的增加量达0.15个单位。总体来看,该研究区域的物理输运作用大于生物作用,综合效应表现为DIC的增加和pH的降低。另外,同上升流的物理输运作用和生物作用相比,上升流引起的表层冷却和增盐对pH的影响较小(热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939.
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2015,46(4):776-785
加快包括岛礁海域鱼类资源在内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该区域鱼类群落生态学内容,探究岩礁海域生境生态学功能,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修复、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域鱼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全年渔获鱼类49种隶属9目28科42属,暖水种和暖温种分别为25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12、26和11种,定居种、季节性洄游种和偶见种各为28、19和2种;褐菖鲉为全年的绝对优势种,黄姑鱼年IRI值最大,为37.23;迁移指数分析显示群落7月份稳定性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6月受到的干扰最小,2月受到的干扰最大;流刺网年渔获率和CPUE分别为44.03尾/km、13.43 kg/km,延绳钓作业分别为4.91尾/100钓、1.67kg/100钓;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2月最低,为2.35,7月最大,为4.9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7—8月均值最大,为2.80左右;均匀度指数最大和最小值分别是0.97、0.74;三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现随气温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均匀度指数变化没有前2个指数明显,12月和5月3种指数均有波动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940.
浙江沿海潜在区域地震海啸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COMCOT海啸模型建立三重网格模型模拟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发展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过程。震源附近浮标站以及浙江沿海的潮位站实测资料验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监测站首波到达时间和海啸波的计算值相差在15%以内,表明模型可较好的模拟海啸在计算域内的传播过程。研究表明日本南海海槽、冲绳海槽以及琉球海沟南部是影响浙江沿海主要的区域潜在震源,通过情景计算分别模拟3个潜在震源9.1级、8.0级和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浙江沿海的海啸风险,计算结果表明,海啸波产生后可在3~8h内传至浙江省沿岸,海啸波达1~3m,最大可达4m,此时浙江沿岸面临Ⅲ~Ⅳ级海啸风险,达到淹没至严重淹没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