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7篇
  免费   1065篇
  国内免费   1632篇
测绘学   400篇
大气科学   699篇
地球物理   790篇
地质学   2926篇
海洋学   1470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379篇
自然地理   43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5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双鸭山铁矿早已被开发利用,而钨矿却被忽略。文章通过对该成矿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研究认为,铁矿、钨矿往往处于同一成矿区段,相伴产出,因此在该地区应加强钨矿的勘查力度。在矿床开发方面应统一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71—2000年中国722站逐月的土壤温度资料和1981—1998年178站逐旬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而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均为先降后升型;②1970—2000年代,土壤温度的变化在东北以及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总体而言变化趋势不显著。此外,1980—1990年代,各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③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各区域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普遍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最为显著。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住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 910~4 400 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 200 m,总的钻透深度为5 959 m,其中5 359 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 m或400 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4.
岩石在单轴压力环境下电阻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文龙  刘英 《江苏地质》2009,33(3):299-302
主要研究了煤矿中常见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等,在受不同的单轴压应力的环境下,其电阻率变化的一些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了岩体的电阻率是表征岩体发生变化时一个十分敏感的参数,为利用岩体电阻率来预测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采用1991~2010 年小时降水数据对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1~2010年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黑龙江漠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部地区,该界线以西则是低值地区,其中小时暴雨变化最为显著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中国白昼和夜晚的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在空间分布上也有类似的规律。在日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呈现出双峰现象,最高值均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而最低值出现在12:00。同时选择表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夜晚灯光指数、黑炭气溶胶、低能见度日数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4 个因子,分别与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做空间相关分析。在全国平均水平上,4 个空间相关系数均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一级分区上,空间相关系数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II 分区和III 分区。  相似文献   
996.
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 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对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的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的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的持续性东南风使950 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上层(975~800 hPa)的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 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的结构有利于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97.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控制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节律、规模和归宿。从海洋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的控制、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机制、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的研究方法和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模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控制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贡献,为进一步预测和控制有害藻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人字门安装测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人字门安装控制测量及其放样方法的经验.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上石炭统滑石板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滑石板阶一名最初见于项礼文等 ( 1980 )的文章 ,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滑石板组 ,典型剖面位于贵州省盘县县城以东约 30 km的滑石板村。岩性以浅灰色厚层灰岩为主 ,局部夹白云岩 ,厚 315 .4 6 m。底界以化石 Pseudostaffella antiqua的始现为标志 ,顶界止于化石 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带之底。滑石板阶包含 2个带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 antiqua posterior带和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 paracompressa带 ;2个菊石带Reticuloceras guizhouense带及 Branneroceras branneri- Grastrioceras cf. cumbriensis带 ,还包含腕足类 Choristitesmansuyi- Plicatifera chaoi组合带。牙形刺仅在下部找到 ,归属于 N 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滑石板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 ( Bashkirian)中部  相似文献   
1000.
化学物质释放激发中低纬扩展F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离子和电子动量方程、连续性方程以及电流连续性方程建立了适合描述中低纬spread-F发展的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讨论了利用H2O释放来激发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电离层处于不稳定状态时,H2O在电离层底部释放后,造成电子的大量消耗,增强了峰值高度以下电子的密度梯度,有利于spread-F的发展,在spread-F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中心附近会形成电子密度的消耗区,两侧出现密度的增强区;而电离层比较稳定时,初始扰动会逐渐稳定下来,但化学物质释放仍能造成电子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