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0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1143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327篇
地球物理   315篇
地质学   589篇
海洋学   93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265个长江三角洲钻孔地层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和(或)最大海侵面, 分别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 由此绘制出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等厚图及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的沉积物等厚图, 计算了冰后期沉积旋回及其海侵和海退层序的沉积物数量, 并且分析了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长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数量分别为17742.2×108 , 9791.9×108和7950.3×108 t. 其中, 下切河谷沉积量超过三角洲两翼, 海侵期沉积量大于海退期, 南翼沉积量大于北翼, 两翼前缘沉积量大于后缘. 综合考虑冰后期滞留于现今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数量与长江输沙量之间比值的变化以及输沙量本身可能的变化, 可以认为冰后期长江年均输沙量应当在2.36×108~4.86×108 t之间, 总量约为35400×108~70800×108 t; 年均输向外海和相邻岸段的泥沙在1.18×108~3.54×108 t之间, 总量约为17700×108~53100×108 t.  相似文献   
82.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以z坐标下的三维斜压海洋动力学数值模式为基本模式原型 ,在整理渤海基本数据并诊断计算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作为背景环流场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渤海海域动力环境数值模式。模式采用了经校正的Bagnold型方程来计算渤海底移质沉积物输运 ,悬移质计算则是取二维深度平均悬移质输运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 ,计算含沙量分布以及由悬移物引起的冲淤厚度。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沉积物输运模式 ,定量模拟了渤海沿岸和海底的沉积物输运方向和冲淤分布。模拟结果与通过多年实测水深估算获得的渤海海底沉积物的冲淤变化分布相比较 ,两者之间在基本结论上是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84.
采用Na_2O_2熔融矿样,水提取,加三乙醇胺、EGTA做掩蔽剂。经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分离富集稀土元素,由于选择了合适的仪器条件及测定波长,有效地消除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过程中的基体干扰和光谱干扰。应用于地质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分析,获得了满意的准确度、精密度及检出限。  相似文献   
85.
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的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伟强 《中国科学D辑》2003,33(2):119-126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走航观测所获得的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分压及相关资料, 分析研究了考察区夏季大气和表层海水中CO2分压的分布特征, 首次用实测的海-气CO2资料于多种方法估算了考察区夏季海-气CO2的通量. 结果表明考察区夏季大气中CO2分压(Pa)的测值范围在(352~370)×10-6 CO2·Air-1(单位下同)之间, 平均为358, 平面上具有波因特来的北部海域较高, 其余海域分布较均匀的分布特征; 夏季表层海水中CO2分压(Pw)测值在98~580之间, 极值之差竟达472, 平均值为242, 比相应的分压(Pa)低116, 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平面分布特征, 并与研究区浮游生物、冰况、水温和环流状况有密切关系. 估算结果表明, 各种计算方法所估算出的碳通量F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 除考察区东部海域为大气CO2的弱源区外, 大部分海域都为大气CO2的汇区或强汇区, 但它们的值却有较大差异, 平均值在6.57(Liss法)至26.32 mg CO2·m-2·h-1(14C法)之间, 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4倍, 大约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10倍; 若以Wannikhof系数估算, 本海域的平均碳通量则是Takahashi, Feely等人在本海域模拟估算值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86.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输送和混合(STE)是控制自然和人为排放的化学痕量物质对大气成分影响的一个重要过程。STE可以影响温室气体在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气候。要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就必须了解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动力、化学及辐射的耦合。从 STE研究的尺度问题,热带和中纬度地区STE研究以及我国STE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STE具有多种尺度和形式,热带外平流层由波强迫驱动的全球尺度环流,可以诊断长时间尺度的STE,它不能充分描述短时间尺度过程。热带外低平流层环流不能简单地描述为纬向平均,要正确描述痕量气体的分布必须包含纬向非对称的天气尺度过程。热带地区的滴漏管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 STE框架。目前对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折叠和切断低压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  相似文献   
87.
兰州地区冬季非尘暴降尘通量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黄土高原上冬季非尘暴条件下的大气粉尘,主要由来自黄土物源区的远源粉尘和黄土高原本身的近源粉尘共同组成。它们各自的贡献如何,以往的研究均未做过明确的讨论。由于前者的浓度及其相应的降尘通量在较小空间内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后者则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个小区域内不同地点降尘通量的比较和分析来推断其贡献的大小。若各点的通量均很接近,则当地的大气粉尘应以远源输入为主,而来源于本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很小,或者近源的大气粉尘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很均匀的;若各点的通量相差悬殊,则表明本地来源的粉尘对总降尘通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由各观测点中的最小降尘通量还可以近似了解远源.  相似文献   
88.
云贵高原湖泊CO2的地球化学变化及其大气CO2源汇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是大气CO2的源还是汇,长期以来一直都存有争议。云贵高原地区的湖泊由于受流域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使这一问题就显得更特殊,也更复杂。本次研究通过化学平衡计算和气相色谱测定两种方法得到了比较一致的湖水CO2浓度结果。研究发现,在夏季强烈的光合作用消耗了湖水CO2,致使湖水中CO2浓度降低。在贵州草海、百花湖以及云南的泸沽湖、杞麓湖,表层湖水CO2分压(为便于与大气CO2比较,文中湖水CO2用分压单位表示)小于200μatm,远低于大气CO2分压,湖泊正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CO2,从而构成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89.
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硫沉降通量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11月~ 1999年 10月间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站 (江西鹰潭 )农田小气候站进行了大气二氧化硫 (SO2 )、硫酸盐粒子 (SO2 -4)浓度采样和雨水样本收集 ,利用阻力模式和全年逐时气象资料计算 SO2 和 SO2 -4的干沉降速度 ,估算干沉降通量 ,利用降水资料和雨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估计大气硫的湿沉降 ,从而定量研究大气硫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 ,结果表明 :农田下垫面上 SO2 和 SO2 -4干沉降速度的年平均值分别是 0 .373± 0 .170 cm· s-1(月均值 0 .16 1~ 0 .5 45 cm·s-1)、0 .198± 0 .12 3cm· s-1(月均值 0 .15 2~ 0 .2 6 9cm· s-1)。农田下垫面硫年总沉降量为 10 .3g· m-2 ,其中干沉降占总沉降的 83.3%。硫的干沉降又以 SO2 的干沉降为主 ,占年干沉降总量的 92 .2 %。大气硫沉降输入占农田生态系统输入总量的 90 %以上 ,是农田生态系统获取硫素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0.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