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4篇
  免费   3681篇
  国内免费   1665篇
测绘学   610篇
大气科学   566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1492篇
海洋学   1141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08篇
自然地理   414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779篇
  2013年   551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874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685篇
  2008年   677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555篇
  2005年   513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271篇
  1994年   283篇
  1993年   299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主要从3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6月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六届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的情况;(1)有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发展;(2)有关重力场测量技术的发展;(3)有关GPS测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2.
洋测绘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卫星、通讯、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海洋测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多种作业平台、多种产品模式、多种技术融合、多种保障方式的特点。海洋的特殊环境导致了与陆上测量不同的作业方式和不同的产品模式。本文从外业测量的技术手段、仪器装备、数据处理方法、服务模式、数字图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对海洋测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93.
多波束换能器艏线偏移是影响多波束测量精度的因素之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计算,分析了多波束艏线偏移对所探测海咪平面位置和深度的影响,,阐述艏线偏移的校正和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刘雁春 《测绘学报》2001,30(2):186-186
高精度海洋测深是21世纪海洋测量发展的 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系统地提出了高精度海洋测 深的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内 容是: 基于陆地及海洋测量的界面测量模式,给出 了海洋测深基本空间结构及3种深度场的转换 公式. 讨论了瞬时测深的空间结构及基本原理,探 讨了瞬时测深的各项改正及数据处理方法.对测 深仪波束角效应,提出了一套改正方法.对定位 与测量的延时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探测和改 正系统性延时效应的方法.对定位中心与测深中 心的偏移效应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测船纵、横 及首尾摇情况下的偏移效应及改正方法.探讨了 波浪对测深的影响,提出了消除或减弱这些影响 的方法.讨论了船速对测深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 接效应.讨论了瞬时水深值的数字化选取技术. 对影响瞬时测深值的各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 讨论.  相似文献   
995.
996.
海洋测绘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卫星,通讯,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海洋测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多种作业平台,多种产品模式,多种技术融合,多种保障方式的特点。海洋的特殊环境导致了与陆上测量不同的作业方式和不同的产品模式。本文从外业测量的技术手段,仪器装备,数据处理方法,服务模式,数字图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对海洋测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97.
海洋风暴形成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 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 ,研究了海洋风暴 (爆发性气旋 )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一幅爆发性发展的物理图像。结果表明 ,在冷季大气特别是日本以东洋面上大气特有的热力气候背景下 ,通过同海洋风暴过程相联系的涡动热通量 vθ的向极地输送 (- vθ· θm>0 ) ,将季节尺度的时间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旋时间尺度的涡动有效位能转换 ,是海洋风暴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转换来的具有最大贡献的涡动有效位能 ,连同具有次大贡献的积云加热制造的涡动有效位能(q3 )一起 ,通过暖异常区 (α >0 )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ω >0 )的斜压转换 (-ωα) ,促使涡动动能增长。同时 ,补充的涡动有效位能又加强了暖异常区的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进而产生积云对流活动及其潜热释放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导致涡动动能急剧增长和海洋风暴的形成。海-气潜热输送的作用是在风暴形成初期提供后来积云尺度对流活动及潜热释放的水汽潜力。研究还表明 ,海洋风暴主要发生在冷季月份 1 3 0°E以东的中高纬洋面上 ,这种对特定季节和特定海域的依赖性是大气和海洋气候背景的动力 /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洋钻探计划(ODP)的科学目标,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孕育了20世纪70年代的地学革命,为“新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自1985年开始的ODP成功地探查了地质历史演化中塑造我们这颗星球并决定了其现今环境状态的各种地质过程,揭示了控制地壳形成,海洋化学,海洋的深部和表面循环的各种地质以及生物圈和环境物理化学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DSDP和ODP的成功为实施新世纪海洋钻探-综合海洋钻探项目(IODP)的目标铺平了道路,IODP是在21世纪初即将实施的新的大洋钻探计划。  相似文献   
999.
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环境与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的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的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的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的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盆地相区),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相似文献   
1000.
分析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若干方面的问题 ,提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