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7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473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1471篇
海洋学   86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江苏高邮凹陷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沉积厚度薄,横向变化快。根据地震沉积学基 本原理与方法,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运用90°相位转化、分频处理、属性优选及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高邮凹陷深凹 带戴南组储集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精细地质解释与标定,明确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规律,并最终建立了适用于断陷湖盆沉积充填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利用沿层地层切片的高分辨率纵向演化特征与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道(湖侵体系域两期曲流河河道、高位体系域早期顺直型河道与晚期辫状河河道),古河道为厚层砂岩沉积,测井响应为幅度较大的箱型特征,地震响应为同向轴强振幅不连续,河道内部(沿河道)地震响应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基准面上升旋回时期(自流井组),发育2套曲流河沉积体系,可容空间增大,以垂向加积为主,河网密度小(0.050~0.060 km/km2),河道弯曲因数高(1.31~1.48).基准面下降旋回早期(千佛崖组),物源供给速率增加缓慢,可容纳空间快速减小,沉积动力响应以河道垂向加积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47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减小(平均为1.07),形成高位体系域早期多河道体系的顺直型河道.随基准面的持续下降,沉积物供给快速增加,可容空间持续减小,河道侧向加积与迁移加强,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63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增加(平均为1.32),河道由顺直河网体系演变为曲流河网体系.该结果为定量研究基准面旋回变化对古河道演变的影响提供技术方法与范例.  相似文献   
993.
地理研学是高校地理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地理研学能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学科综合素养。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探讨本科阶段地理研学,以及现有研学实践相对忽视“流空间”视角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流空间”视角下高校地理研学的初步构想。在介绍人口流动、供应链物流、基础设施廊道、物种迁徙和流域水系等几类典型地理流研学路线的基础上,本文从研学主题确定、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探讨了“流空间”视角下开展地理研学的总体思路,并通过一个竞赛获奖案例分享“流空间”视角下研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有望拓展地理研学的思路,改进地理学类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逻辑,提升高校地理研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994.
刘慧  刘伟  葛芳 《地理教学》2023,(7):56-59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提供了可行的实施途径。本文以“四层一体”分析法为理论指导,以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为例,深度挖掘不同时期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中的特色研学资源,并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四层一体”的区域分析方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95.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颇丰,而以跨学科为主的综合研学课程较少。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有效融合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作用极大,也成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因此,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出发,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以历史底蕴深厚的黑井古镇作为案例,融合历史和地理课程的要素与内容,充分挖掘遗产型古镇所蕴含的跨学科教学资源,设计出结合教材、学科交叉、体验多样的研学活动,以期助推学科融合式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地质灾害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影响机制对防灾减灾有重大意义。树木分布广泛,不会迁移,一般情况下每年形成一圈记录当年环境状况的年轮,利用树木年轮信息能够分析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树木地貌学已普遍应用于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通常以重建灾害发生的时间、影响范围、运动过程等为基础,评价地质灾害对森林结构组成、地貌变化的影响,分析灾害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合气象及水文数据,能够探讨诱发灾害的可能原因,进而推测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为此,探讨了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地质灾害的理论基础,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7.
海上风电是未来沿海各国海上能源开发的重点。我国海上风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和规划中的风电场逐渐增多。国内对海上风电场环境影响研究,尤其是风机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几近空白。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外海上风电场运营过程中水下噪声的基本概况,以及对海洋鱼类(游泳鱼类和底栖鱼类)、哺乳动物和底栖生物影响的研究成果。就我国未来海上风电场建设规划,提出海上风电场运营期风机噪声研究的不足及海洋生物听闽范围研究的缺乏,为我国制定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供科学参考,并指出水下噪声对我国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8.
正近日,地质出版社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京举行。几代地质出版社人齐聚一堂,共话60年出版史。60年间,地质出版社共出版1.4万余种地学理论、地质成果、地质工程技术、地学科普、地学教育、基础教育、专题地图,以及地学文化图书,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推广地质科技成果和地质找矿经验,促进国内外地质学术交流,积累地质科学资料和普及地学知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来,共有140余种图书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  相似文献   
999.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质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分布在北美南部、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南亚的陆地上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空,高值区最大值达600 g·m-2以上;垂直方向上,高值区位于赤道地区8 km附近以及中纬度地区4~8 km高度上。液态水路径在300 g·m-2以上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中低纬度海域上空,垂直上液态水含量随高度递减。冰云有效半径在高纬度地区近地面层达200μm以上,在赤道附近4~8 km上有1个高值区,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4 km上有2个高值区,最大值均达到80μm以上。在1 km以下的边界层水云有效半径值较大,达到12μm以上。总云光学厚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40,高值区普遍位于中高纬度的广阔地区和低纬度靠近大陆的洋面上空;垂直方向上,云光学厚度的高值集中在2 km以下的边界层。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受云量、云水含量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云量大的地区基本为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1000.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GPE) source and sink due to stirring and cabbeling associated with sigma dif fusion/ advection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GPE source and sink is too big, and they are not closely linked to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velocity. Although the most frequently quoted advantage of sigma coordinate models are their capability of dealing with topography; the exces sive amount of GPE source and sink due to stirring and cabbeling associated with sigma diffusion/advec tion diagnosed from our analysis raises a very serious question whether the way lateral diffusion/advection simulated in the sigma coordinates model is physically acceptable. GPE source and sink in three coordinates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in their magnitude and patterns. Overall, in terms of simulating lateral eddy diffu sion and advection isopycnal coordinates is the best choice and sigma coordinates is the worst. The physical reason of the excessive GPE source and sink in sigma coordinates is further explored in details. However, even in the isopycnal coordinates,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ulerian coordinates can be contaminated by the numerical err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ction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