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45篇
  免费   6581篇
  国内免费   4797篇
测绘学   8407篇
大气科学   6269篇
地球物理   2973篇
地质学   9098篇
海洋学   13532篇
天文学   427篇
综合类   4257篇
自然地理   2260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982篇
  2022年   1204篇
  2021年   1376篇
  2020年   1078篇
  2019年   1485篇
  2018年   974篇
  2017年   1140篇
  2016年   1096篇
  2015年   1271篇
  2014年   2495篇
  2013年   1821篇
  2012年   2569篇
  2011年   2571篇
  2010年   2274篇
  2009年   2314篇
  2008年   2285篇
  2007年   1994篇
  2006年   1969篇
  2005年   1907篇
  2004年   1575篇
  2003年   1440篇
  2002年   1366篇
  2001年   1182篇
  2000年   1144篇
  1999年   893篇
  1998年   1057篇
  1997年   850篇
  1996年   762篇
  1995年   663篇
  1994年   656篇
  1993年   589篇
  1992年   489篇
  1991年   529篇
  1990年   390篇
  1989年   329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1942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季江徽  刘林 《天文学报》2005,46(3):282-293
用直接数值积分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行星构型探讨了HD82943行星系统(由两颗共振的巨行星组成)的长期动力演化,同时,还研究了在相空间的轨道运动.在对系统长达107年数值积分中,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均与2:1共振相关联.典型地,在相同的时标内,两个共振幅角θ1和θ2同时(或其中之一)存在秤动.由于共振幅角在一定范围内的秤动,因而使两颗行星轨道半长径被约束而表现为规则运动模式.另外,利用分析模型(包含了外行星偏心率e2的因素),还讨论了对于不同取值的e2和相对近星点经度θ时,内行星在相空间的运动,并发现2:1轨道共振对于相对较小的e2以及当θ=0°时易于保持.此外,适中的e2将导致系统的两颗行星进入深度共振状态.再者,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吻合得很好,两者都揭示了行星系统的2:1共振结构.  相似文献   
32.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形变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承办的GPS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至27日在厦门召开。会议围绕GPS在地震预测研究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GPS与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地建设设计规划和研究思路以及GPS最新发展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通过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定理评价过程认知机制及其特点的初步分析,给出了知识制导的定量评价系统的设想,并利用专家系统技术,建造了知识库,开发了知识使用的推理机,建立定量评价的知识基系统,实现了这一设想。实践证明,该系统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4.
本叙述了40cm望远镜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5.
《海洋世界》2001,(7):7-8
青岛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重点综合大学。1999年11月,经国家批准,成为“九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数年来,青岛海大致力于“211工程”建设,在物理海洋学、水产养殖学、海洋药物学和海洋化学学科4个重点学科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6.
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等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等成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7.
38.
39.
一是制定防灾预案。淄川区制定下发了《200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将6—10月份划定为重点防范期,明确了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影响范围,提出了防范对策和措施。二是建立健全群策群防网络。实行地质灾害防治乡镇政府负责制,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管理,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区、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将灾害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三是建设防治队伍。组建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完善预警机制,做到快速反应;组建地质灾害抢险队伍,一旦出现灾情立即出动;组建救灾队伍,遇到灾情后,能使重要的生产、交通等尽快恢复,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40.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Ecological Station Jiaozhou Bay from May 1991 to November 1994, including 12 seasonal investigations,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cycles and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silicate in the b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ivers around Jiaozhou Bay provided abundant supply of silicate to the bay.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there depended on river flow variation. The horizontal variation of silicate concentration on the transect showed that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shorelin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it showed that silicate sank and deposited on the sea bottom by phytoplankton uptake and death, and zooplankton excretion. In this way, silicon would endlessly be transferr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to the sea bottom. The silicon took up by phytoplankton and by othe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led to insufficient silicon supply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is paper, a 2D dynamic model of river flow versus silicate concentr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which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of 0.028–0.062 μmol/L in seawater was yielded by inputting certain seasonal unit river flows (m3/s), or in other words, the silicate supply rate; and when the unit river flow was set to zero, meaning no river input,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were between 0.05–0.69 μmol/L in the bay. In terms of the silicate supply rate, Jiaozhou Ba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division shows a given river flow could generate several different silicon levels in corresponding regions, so as to the silicon-limitation levels to the phytoplankton in these regions. Another dynamic model of river flow versus primary production was set up by which the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of 5.21–15.55 (mgC/m2·d)/(m3/s) were obtained in our case at unit river flow values via silicate concentration or primary production conversion rate. Similarly, the values of primary production of 121.98–195.33 (mgC/m2·d) were achieved at zero unit river flow condition. A primary production conversion rate reflects the sensitivity to silicon depletion so as to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ilicon requirements by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different marine area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differentiated two equations (Eqs. 1 and 2) in the models to obtain the river flow variation that determines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and in turn, the vari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These results proved further that nutrient silicon is a limiting factor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NSFC (No. 40036010), and the Director's Fund of the Beihai Sea Monitoring Center,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