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3篇
  免费   3471篇
  国内免费   5005篇
测绘学   865篇
大气科学   1241篇
地球物理   2097篇
地质学   10067篇
海洋学   2195篇
天文学   283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1218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653篇
  2022年   738篇
  2021年   776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755篇
  2018年   588篇
  2017年   621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758篇
  2014年   888篇
  2013年   824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891篇
  2007年   949篇
  2006年   891篇
  2005年   765篇
  2004年   744篇
  2003年   485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江西相山邹家山-石洞断裂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祥荣  林舸  龙期华  周叶 《铀矿地质》2006,22(5):281-289
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带(又称邹石构造带)由几组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为30°~40°,倾向NW或SE,倾角65°~85°,深切基底达10 km,属区域性NE向走滑断层。根据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联合控矿作用等特点,自北向南将邹石构造带分为石马山段、邹家山段、书塘段和石洞段。研究构造带的铀矿化蚀变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发现,邹石构造带在不同地段控矿形式不同,按容矿位置可分为两类,即主断裂容矿和旁侧次级断裂容矿。邹石构造带的铀矿化作用明显分为两期,邹石构造带附近的铀矿床均存在铀赤铁矿型矿化蚀变,表明邹石构造带对成矿的重要作用。相山矿田各矿床内矿带的展布表明,主要矿带走向的法线方向总是指向相山盆地的特定区域。在总结已知矿床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邹石构造带仍然是相山盆地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书塘地区是邹石构造带的首选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2.
北山-走廊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产铀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庆银  陈祖伊  刘红旭  于金水 《铀矿地质》2006,22(6):321-327,335
北山-走廊地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柴达木等板(地)块的交汇处,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燕山、四川、华北、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构造运动时期,发育了众多中、小型叠合盆地。通过对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沉积响应和变形等特征的分析,归纳了该区中-新生代经历三次挤压隆升、两次伸展断陷的构造演化规律。在此构造背景下发育的沉积盆地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充填了不同特征的沉积物。其中,断陷盆地发育时期气候潮湿、物源充足、砂体发育、岩石中含有机质等还原剂,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因此,将中-下侏罗统确定为本区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为次要找矿目标层。目标层沉积后构造改造总体较强,晚侏罗世的构造改造北强南弱,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改造西强东弱、南冲北拗。基于上述认识,认为潮水和巴音戈壁等盆地北缘具有较好的铀成矿远景,值得进一步勘查。  相似文献   
993.
兰坪金满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满铜矿位于澜沧江大断裂与大箐山大断裂夹持的南北向紧密褶皱带,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应属沉积-热液改造型。  相似文献   
994.
马玲  范柱国  吴伟 《云南地质》2006,25(3):367-373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丽江-大理地区的地壳稳定性作定量评价,认为该区地壳稳定性可划分为三类,各亚类地壳稳定性不均一。  相似文献   
995.
中天山白石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白石泉地区镁铁一超镁铁质岩体处于塔里木板块前缘活动带与中天山地块接合部位,是中天山地块华力西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石橄榄岩(斜方辉石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橄长岩、辉长岩及角闪辉长岩等,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及黑云母。橄榄石均为贵橄榄石,其Fo值(78-85)位于含铜镍硫化物矿橄榄石的Fo值范围之内;辉石主要有顽火辉石、古铜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等;斜长石的环带构造较为发育;角闪石的FeO含量随着岩浆的演化逐渐增加。它们与造山带环境中的东疆型镁铁一超镁铁杂岩中的造岩矿物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白石泉地区的镁铁一超镁铁质岩体的原始岩浆为高镁的拉斑玄武质岩浆。  相似文献   
996.
天山地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地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玄武质熔岩包括拉斑玄武质和碱性玄武质两个主要岩浆系列,前者是早期(早南华世贝义西组、早震旦世扎摩克提组)喷发的火山岩系的主要组成,后者是晚期(早震旦世苏盖特布拉克组、晚震旦世水泉组、早寒武世西山布拉克组)喷发的火山岩系的主要组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揭示,这些火山岩均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其源区可能是源于一种似洋岛玄武岩源的软流圈地幔源,并且在岩浆上侵喷发过程中发生了岩石圈的混染。  相似文献   
997.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CaF2为矿化剂,设计MG和MS值,控制CaO和CaSO4含量,分别在1 150、1 200、1 250、1 300和1 350℃温度下烧制高胶凝性硫铝酸钙-阿利特复合矿相水泥熟料.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原料配方和煅烧温度对熟料物相组成的影响,对熟料物相形成的反应历程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1-300℃,当MG=1.05、MS =0.95时,形成较理想的熟料,物相组成约为C4A3-S 58.73%,C3S 23.99%,C2S 2.87%,C11A7·CaF2/C12A7 14.07 %,f-CaO 0.35%.熟料中主要物相硫铝酸钙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发育完整,形态规则,颗粒大小约为1~3 μm;阿利特(C3S)相物相为板状六角形,晶体发育相对细小.  相似文献   
999.
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5,他引:9  
本文报道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内一系列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这些岩体整体呈近东西向分布,与该地区同期发育的其他非造山球斑花岗岩、斜长岩和大红裕组火山岩都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并构成了一条长近千公里的迄今国内外最古老的富碱侵入岩带。该富碱侵入岩带具有东部较老(〉1.8Ga)和西部年轻(1.7Ga左右)的特点,它提供了华北克拉通在1.85—1.70Ga期间处于裂解构造格局的最好证据,丰富了全球性前寒武纪超大陆裂解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甘肃北山柳园地区以及邻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识到新疆东部-甘肃北山地区及邻区二叠纪形成的系列断陷带内,同期产生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来源,其形成的统一动力学机制主要是可能由于造山带增厚的岩石圈大范围拆沉而导致的大范围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岩浆和源自上、下地幔边界的小型地幔柱岩浆的作用。这种地幔柱不是核幔边界深部地幔柱的成因,而可能是早期俯冲洋壳的分离掉落后,中亚造山带范围内可能在上、下地幔之间存在更广泛的部分熔融岩浆的原因。由造山带增厚岩石圈大范围拆沉作用而导致的大范围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岩浆和源自上、下地幔边界的小型地幔柱岩浆的作用,可能是中亚造山带二叠纪深部壳幔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以大范围玄武岩喷发、裂谷、大规模后造山幔源花岗岩和超镁铁岩的侵位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而成为独特的“中亚型造山带”而有别于其它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