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发展了一个适合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细网格区域气象模式, 利用这个模式成功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陆风、湖陆风、城市热岛等小尺度天气现象, 并研究了该地区地面风切变线形成的特征和机理, 指出海风和湖风的相互作用, 是地面切变线形成、维持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海风与谷风环流对万宁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官满元 《广西气象》2005,26(1):33-34,30
利用海陆风和山谷风的机制和特点来分析万宁温度、降水分布及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43.
香港地区海陆风的显式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风分布复杂,主要受偏西、偏南和偏东海风气流的影响,形成多个辐合带,海风锋最远可以深入内陆约90 km;陆风较简单,主要是偏北气流,陆风的风速和强度都比海风要弱,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形成弱的辐合。香港是一个海岸曲折、多丘陵的地区,其中75%的面积是山区,为了研究这些丘陵地形对香港地区海陆风的影响,设计了保留海陆分布,去掉丘陵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丘陵地形的存在,在白天地形的热力作用是主要的,增强了海风的强度;而晚上动力阻挡作用比较明显,减弱了陆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44.
渤海南岸海陆风个例分析及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陆风不仅对局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有显著作用,而且是沿岸区大气污染扩散及中距离输运的重要控制因子。随着我国沿海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崛起,大型发电厂及原子发电站的建立,人们对沿岸区的大气环境倍加关注。现在不仅气象工作者对海陆风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许多工程设计、环境科学工作者也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海陆风过程的判别是研究的基础,因此讨论如何根据常规气象观测判别海陆风生消和估计风强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45.
申绍华 《海洋学报》1992,14(4):28-41
本文采用二维中尺度模式,并结合沙尘气溶胶模式研究了当沙尘暴袭击海岸时,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变化、消亡有着重要的影响,沙尘暴区移到海陆上空不同的位置,沙尘对海陆风环流的辐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6.
利用2017年福建漳州和南部海岛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人工订正判识海陆风日,再结合天气形势和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海陆风日的天气特征及其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漳州海陆风日是海岛站的2.2倍,春夏季是海陆风的高发季节,秋冬季相对较少。冬季海陆风日主导天气形势为变性冷高压、高压后部、锋前暖区等,气象要素场配置为气压梯度小、气温高、风速小、日照时间长、湿度低、云量少,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海陆风影响下除了O3,其他5种污染物浓度均高于系统风日2—3倍,其中颗粒物浓度明显偏高。与冬季不同,春季海陆风不仅对颗粒物浓度升高有利,对O3浓度升高贡献更加明显,主导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场配置与冬季类似;海陆风影响下所有污染浓度均高于系统风日1—2倍,且易出现O3超标现象。研究显示,漳州的海陆风全年发生频率虽然不到30%,但其特有的日变化规律和局地环流结构对污染物累积、输送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海陆风及沿海风速廓线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沿海风功率预报系统,本文探讨了中国沿海风电场风速预报问题,并利用数值模式RAMS对海陆风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海陆风发生时,海风和陆风阶段风速廓线存在较大差异,海风阶段风速的垂直切变明显小于陆风阶段.海陆风发生时,风速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即海风和陆风分别有两个时段:风速增加时段和风速减少时段.在为沿海风电场提供风速预报时,当模式预报到海陆风发生时,可以利用海陆风的这种特点,使用统计方法对预报出的风速进行有效的订正.并发现即使没有海陆风发生,当风向为海洋吹向陆地时,风速随高度的垂直切变同样小于陆地吹向海洋的时段.利用统计方法根据不同风向时风速廓线的特性,把数值模式计算高度上的预报结果,精确地插值到风机涡轮高度,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速预报的误差及风功率预报环节的误差.  相似文献   
48.
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对城市热岛响应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天津)14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岛和强热岛条件下,渤海湾西岸海风的发生频率较低,强热岛阻碍了海风向内陆的传播;内陆站在弱热岛条件下出现最大海风的频次较高,但其海风强度与无热岛或冷岛状况下相比要小一些;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推迟了城市周围郊区站海风的开始时间,缩短了海风的持续时间;城市站的海风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热岛效应对陆风风速的影响较强,陆风风速在热岛强度小于2.6℃时,随着其值的增大而减小,反之则增加;当海风向内陆延伸时,热岛强度会在午后海风盛行时段内增强,并与传播到此处的海风环流叠加,导致近地层海风风速增强,并可西伸至城市中心.  相似文献   
49.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ECMWF-ERA5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主要从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两个方面,对2019年6月8日(简称过程A)、9日(简称过程B)影响江苏省北部的两次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过程A是由暖湿气流引起的短时强降水伴随雷暴大风的湿对流天气;过程B则是在高层西北气流下由干冷平流强迫引起的大风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混合对流天气。过程A,由暖湿气流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强度一般,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过程B,中高层的较强干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上而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中低层,配合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冰雹的发生。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都是地面辐合线。过程A的预报重点为水汽条件和来自上游的对流系统与当地地面辐合线的耦合;过程B的预报重点为大气的不稳定度和冷涡后部冷空气的干侵入与地面辐合线的耦合。  相似文献   
50.
对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及其对夏季最高气温和2月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沙区海陆风环流较明显,发生比例最高集中在2、7和8月。海风和陆风互相转化的时段特征明显:陆风转海风主要发生于10:00—14:00,海风转陆风主要时段为18:00—次日01:00。通过海陆风环流对高温天气的影响分析表明,南沙地区夏季只有海陆风环流遭到破坏时才会出现高温天气。在海陆风日,海风和陆风的风向转变对南沙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