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殷达中  刘万军  李佣佐 《气象》1997,23(9):8-11
应用1993年在辽东半岛西岸进行的现场观测试验资料,对该地出现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该地海陆风在各个月份出现的频率、海风起止时间、海风伸向内陆的距离等,同时还得到了热内边界层的高度随离海岸距离改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62.
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立凤  张铭  林宏源 《大气科学》1999,23(5):581-589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Mass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在指标站该诊断结果与观测资料相一致。  相似文献   
63.
利用北海气象观测站测风资料,分析北海海陆风环流的日变化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陆风出现时间为半夜前后开始,5~7h达最强盛期,中午前后结束;海风出现时间为中午前后开始,16~18h达最强盛期,半夜前后结束。  相似文献   
64.
利用葫芦岛观测站1980—200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葫芦岛沿岸海陆风风速的季节特征和日变化规律,以及海陆风环流对沿岸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1)葫芦岛站点在冬季出现海陆风日数最多,其他依次为秋季、夏季和春季。陆风风速从春季到冬季呈现递减趋势;海风在春季最大,其次为秋季的,冬季的最小。总体上,海陆风日中海风要强于陆风。2)对海陆风风速椭圆拟合结果表明,海陆风在10:32由陆风转化为海风,海风在16:32达到最大,在21:42由海风转化为陆风,陆风在04:32达到最大。3)由于海风的存在,沿岸地带在春夏两季日最高气温在12时出现,秋冬季的在13时出现。4)能见度日变化在四季中表现一致,早晨能见度转好的时刻比最低气温出现时刻滞后约2 h,在海风维持较长时间后空气绝对湿度增加导致能见度开始转差。5)冬季静止型海陆风日比例最高,再循环型海陆风日在秋季出现最多,而夏季通风型海陆风日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65.
本文基于海陆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陆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陆风环流的数学模型。根据此基础,以大连地区海陆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陆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的过程地面的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的变化,预测出海陆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陆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陆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陆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的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66.
海陆风环流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海陆风环流的计算方法,得到了计算方程,该方程为一个复偏微分方程,可用松弛迭代法数值求解。利用该方程,对珠江口及香港地区的海陆风环流作了高分辨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海陆风环流是可信的,其与实际观测及Mass模式的计算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7.
辽东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葫芦岛气象站5年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获得158个海陆风个例,对每个海陆风个例的初始和最大海风时刻、风向、风速和初始海风到最大海风的时间差、风速差及转海风前后的湿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与内陆站、海上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的统计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8.
利用区域气象站、海岛站、测风塔、风廓线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多种非常规观测以及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2日凌晨广东西部沿海发生的一次预报失败的局地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综合诊断,重点探讨了局地海陆风和地形(相互)作用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华南地区无锋面和高空槽活动,边界层超低空偏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能量,不同性质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导致天露山山前形成海陆风(偏南)与偏北风的中尺度辐合线,致使初始对流在关键区触发。(2)偏南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受阻后,在天露山地形强迫抬升下对流增强发展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下垫面热力差异在山前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与降水之间可能存在正反馈现象,延长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3)中尺度辐合线上不断激发的对流云团,形成降水的列车效应,导致了这场罕见的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凸显海陆风环流对本次暖区暴雨的重要作用。(4)该过程发生前,所有业务客观数值预报模式均未预报出明显降水,数值模式难以做出暖区尤其是弱天气背景下的暴雨以上降水预报,目前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9.
正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按空间范围的大小,热力环流可有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形式;在同一空间尺度内,由于受下垫面性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又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一、全球范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不  相似文献   
70.
正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五个一"模式的图示构架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五个一"模式,是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二十余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该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