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140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4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利用1979—2018年ERA Interim地面10 m风场、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Hadley中心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采用SVD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西太平洋暖池关键海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对华东海域夏季10 m日最大风速变化的影响关系。SVD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华东近海风速变化与菲律宾以东海域SST有明显负相关,第一模态左、右空间向量的时间系数相关达0.58,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当西太平洋暖池SST正异常时,暖池海域SST增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加强,副高脊线北进(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纬度位置与暖池SST相关系数达到0.46,通过置信度为95%显著性检验)。此时华东近海正处于副高控制,近海下沉运动增强,大气温度垂直剖面有普遍增温现象,10 m风场有偏北风异常,海面风速减小约占40 a平均风速的约30%;当暖池SST负异常时,副高东撤南退,华东近海冷空气活动加强,温度垂直剖面存在显著降温现象,华东近海风速增加占40 a平均风速的20%以上。本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暖池SST异常是一个有效的预报因子,可用于华东近海海面风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72.
以骑浪式浮标为对象,研究了海浪对于GNSS浮标测量海面高的影响。以单向规则波的形态简化模拟了海浪以及GNSS浮标随海浪的运动过程。在某固定海况条件下,比较了浮标天线参考点高不同时海面高测量误差;在浮标天线参考点高固定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海况时海面高测量误差;给出了GNSS浮标在卫星高度计定标应用中的建议。结果表明:浮标测量海面高误差与天线参考点高成正比,海浪周期越长、波高越小时,测量误差越小;天线参考点高为5 cm,海浪振幅为1 m、周期为7 s、传播速度为5 m/s时,测量海面高平均比实际海面高低0.4 mm;相同浮标在小于3~4级的海况条件下,由海浪引起的海面高测量偏差约在1 mm以内,对于卫星高度计定标工作而言,该误差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73.
使用测高卫星Jason-2传感器地球物理数据记录(sensor geophysical data record,SGDR)的近海海面高观测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4参数法,对波形数据进行重跟踪。考虑到星下点沿轨方向前后相邻海面高观测值中高频改正信号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提出了确定海面高的最优高斯低通滤波半径选择的技术方法,即对星下点沿轨方向观测值进行差分计算,形成差分数据序列,根据序列的相关系数性来确定滤波半径。对于SGDR数据,若对其进行低通滤波,建议滤波半径选为2 km,既可抑制沿轨海面高数据的高频误差,又可保证该数据没有被过度平滑。研究成果可为充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建立高精度近海海面高模型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高精度陆海无缝垂直基准的技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4.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计算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海面地形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几何水准求得了中国近海的海平面倾斜及其精度.给出应用水文资料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公式及其计算结果.探讨了由球函数模型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理论和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75.
近百年来全球不同冷,暖期温度分布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昭美  章名立 《地理学报》1995,50(2):147-159
本文用全球格点气温、海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分析了本世纪以来四个不同冷暖时段(1906-1915,1936-1945,1966-1975及1979-1988年)的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着重讨论了不同冷、暖期之间温度距平场的分布特点、区域和季节差异以及海、陆变化的不同步性等,在温度的纬向谐波分析中发现冬季暖期,中,高纬度超长波活动盛行,表明10年尺度冷、暖的环流机制与天气尺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6.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ryosphere, sea ice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of sea ice physics needs accurate sea ice thickn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M) technique which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sea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efficiently and i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 the Antarctic Neila Fjord. Based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ea ice and seawat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this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M instrument and the ice/water interface to measure the sea ice thickness. Analyzing the apparent conductivity data obtain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echnique and drill-hole measurements at same location a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nsform equation for the apparent conductivity and sea ice thickness.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calculated sea ice thickness using this eq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echnique is able to determine reliable sea ice thickness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only 5.5%. The ice thickness profiles show the sea ice distribution in Neila Fjord is basically level with a thickness of 0.8 - 1.4 m.  相似文献   
77.
遥感和GIS技术在全球海面风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戈  方朝阳 《遥感学报》2002,6(2):123-128
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基于TOPEX卫星的全球海面风速分析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阐述了全球海面风速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定义了描述风场特征的相关参数,介绍了全球海面风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流程,另外,对系统的3个应用实例进行了地学分析。  相似文献   
78.
海域海况复杂多变 ,潮汐不但受外海能量输入的控制 ,而且在复杂的海岸线、浅海海底和内陆河流运输的作用下变得异常复杂。卫星测高由于受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和陆地反射的影响 ,数据质量普遍较深海差。将多种卫星测高数据联合处理 ,可以大大提高近海海域平均海面高的精度与分辨率 ,增强测高卫星监测近海复杂动力现象与反演近海复杂动力机制的能力。本文讨论近海多种卫星联合数据处理的技术与方法 ,分别从提取海平面稳态和时变信息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卫星测高联合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提取不同测高卫星海平面观测数据中与时间无关的系统偏差 ,建立多种卫星测高数据的海平面时变基准 ,从而将多种测高卫星海面监测数据融合到一个动力系统中。大大提高测高卫星海平面监测的时空分辨率 ,为联合多种卫星测高数据在大地测量与近海海洋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创造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9.
肖子牛  晏红明 《大气科学》2001,25(2):173-183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 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El Ni 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El Ni o位相期间印度洋异常海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El Ni 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的海温结构对越赤道气流异常,对印度、中南半岛及中国南方的降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利用NCEP的资料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0.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0,24(1):15-25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 轮式耦合”。基于此,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 信号通过印-太齿轮组合(GIP)作为桥梁(atmospheric bridge),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 相互作用,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 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