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 6-0.014 2 t(R2=0.901 8,P<0.000 1)、Y0.5=0.969 0-0.018 7 t(R2=0.883 5,P<0.000 1);随着胃排...  相似文献   
32.
浒苔经发酵后按添加比例(0%、1%、2%、3%、4%、5%)分别加入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基础饲料中配制成6种饲料,用以探讨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9.16±0.2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材料,试验周期28 d。结果表明:发酵浒苔能显著影响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且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组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相比于对照组,各添加组饲料系数(FCR)均有下降,在2%组时显著降低(P<0.05)。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P<0.05),但对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添加组中,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胰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时效果最好。综合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发酵浒苔可以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建议发酵浒苔在饲料中添加量为2%左右。  相似文献   
33.
将凡纳滨对虾(O.68±4-0.14)g放养在15个80cmx 80cm×100cm水池中,分别投喂添加0.0、0.5、1.0、2.0和4.0 g·kg-1植物提取物的饲料,检测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第29天:第2组的特殊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第58天:第2组的日生长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第2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消化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和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3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 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5%、1%、2%、3%、4%、5%)的多维,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28 d。结果表明:多维添加量对花鲈的体成分、存活率、肝指数、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2%时,花鲈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大,与多维添加量为2%相比较,随着多维添加量继续增多,花鲈的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5%时,花鲈的肠蛋白酶活性较0.5%和1%添加量组显著提高(P<0.05),而多维添加量为0.5%时,花鲈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各组之间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维添加量为0.5%相比,多维添加量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花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而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多维含量为5%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而在含量为2%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35.
温度对小黄鱼体内抗氧化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黄鱼的应激反应,为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32℃、33℃)进行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同养殖水温条件下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消化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的活性,比较小黄鱼不同组织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2℃的养殖水温为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养殖温度对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几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了肠道中的CAT)。另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强于消化酶,而肠道中则相反,表明肝脏侧重于机体免疫反应,而肠道更侧重于食物消化。通过二次项回归方程拟合了温度与酶活性的回归方程,只有肝脏和肠道中的LPS活性与温度的回归方程有意义,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和0.93(在0.85以上)。此外,肝脏中LPS活性与实验鱼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为小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还得出,养殖水温29℃和31℃时,进行小黄鱼养殖可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快速养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6.
以初始体重(1.08±0.04)g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饵料(虾肉、鱼肉、杂色蛤肉和水蚯蚓)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摄食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缸内随机放养20尾幼鱼。结果表明:水蚯蚓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鱼肉组显著低于其他饵料组(P0.05)。水蚯蚓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而鱼肉组最低,虾肉组和杂色蛤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蚯蚓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但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饵料组(P0.05);胃蛋白酶活力为水蚯蚓组虾肉组和杂色蛤肉组鱼肉组(P0.05),各组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差异不大(P0.05)。研究表明,水蚯蚓是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最佳饵料,而实际生产中最常使用的鱼肉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大豆浓缩蛋白作为饵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对饵料蛋白源的内在适应机理。根据中华绒螫蟹的营养需求.用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作为蛋白源配制成6种近似等蛋白等能的饵料,其中大豆浓缩蛋白在饵料中的含量分别为0、11%、22%、33%、44%和56%(分别替代鱼蛋白质量的0、18.64%、37.93%、56.90%、77.19%和100%),对照饵料全部以鱼粉作为蛋白源。用上述6种饵料喂养中华绒螫蟹50d后.测定蟹肝胰腺各种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饵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的升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均芏降低之势。当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到44%时,与全鱼粉对照组相比.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性降低(P〈0.05);同时,淀粉酶稍呈升高之势,而纤维素酶则稍呈降低的趋势;A/T、比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半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44%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河蟹对植物蛋白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8.
为确定金鼓鱼(Scatophagus argus)日粮中蛋白质的适宜添加量,作者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为8%,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40%的5种配合饲料(D1~D5),在海上网箱中以初始体质量为4.3 g左右的幼鱼开展养殖实验。8周后,测定实验鱼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消化酶和一些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金鼓鱼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D3组最高,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D1、D2组;饵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以D3组最低,且显著低于D1、D2组。饲料蛋白水平也显著影响金鼓鱼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其中D3和D4组的全鱼蛋白含量、消化道蛋白酶活性和一些免疫抗氧化指标最高,全鱼脂肪含量最低。根据饲料蛋白含量与增质量率的线性回归分析,确定金鼓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5%。  相似文献   
39.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40.
人体对未破壁花粉消化过程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粉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保健食品。人体食用花粉是否需要破壁,历来有争议。选用玉米、油菜、荷花、荞麦、芝麻、茶花花粉进行人体直接食用与模拟人体不同消化酶消化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花粉不需破壁即可被人体消化,消化率在90%以上,人体保健花粉的最佳用量为5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