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0篇
  免费   7256篇
  国内免费   7590篇
测绘学   2164篇
大气科学   11623篇
地球物理   1799篇
地质学   7727篇
海洋学   13693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1836篇
自然地理   2850篇
  2024年   228篇
  2023年   866篇
  2022年   1073篇
  2021年   1200篇
  2020年   1111篇
  2019年   1208篇
  2018年   916篇
  2017年   988篇
  2016年   990篇
  2015年   1107篇
  2014年   2005篇
  2013年   1621篇
  2012年   1923篇
  2011年   1991篇
  2010年   1724篇
  2009年   1823篇
  2008年   1743篇
  2007年   1626篇
  2006年   1550篇
  2005年   1519篇
  2004年   1337篇
  2003年   1313篇
  2002年   1352篇
  2001年   1324篇
  2000年   999篇
  1999年   871篇
  1998年   997篇
  1997年   973篇
  1996年   888篇
  1995年   820篇
  1994年   779篇
  1993年   687篇
  1992年   553篇
  1991年   630篇
  1990年   440篇
  1989年   323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6篇
  1942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电子地图在走向产业化、实用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到电子地图的显示所产生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目前,对电子地图显示缺少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从理论、技术和实际应用层面相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在分析基础电子地图显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地图制图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基础电子地图的显示特点,提出了基础电子地图显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针对基础电子地图自适应变焦显示、可视化表达以及显示风格转换系统的研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cean loading tides corrections of GPS stations in Antarctica, such as the Great Wall station and Zhongshan s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cean loading tides, the displacement corrections of ocean loading tides on GPS stations in Antarctica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RS4.0 ocean loading tides model. These corrections are also applied to GPS data processing. The GPS data are analyzed by the GAMIT software with and without these corrections. W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GPS baseline components to get the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ean tidal displacement corrections have obvious effects upon GPS baseline components.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ocean loading tides corrections of GPS stations in Antarctica to obtain precise and reliable results.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星  周振宇  关莹 《第四纪研究》2008,28(6):969-977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通过对这些遗存分布位置、古环境特征、年代测定和石器技术、组合分析,得以管窥古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过程,并进而阐释史前人类技术发展、生存模式演变和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相似文献   
995.
钙离子是海洋11种常量离子之一,与钠、钾等离子的保守性不同,钙离子在海洋中的分布表现出微小但系统的变化。钙离子的变化往往与海洋碳酸钙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有关,所以,钙离子可直接指示海洋碳酸钙通量(深层海洋碳通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又会改变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通过钙离子变化也能间接探讨海洋碳酸盐系统和海洋吸收CO2的能力。介绍了以碳酸钙溶解形成超额钙为主的海洋钙离子多种非保守行为及其控制过程,讨论这些过程对海水组成和海洋碳酸盐系统的影响,探讨未来海洋酸化条件下钙离子可能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效应,最后展望在南海开展钙离子精细行为的研究意义。   相似文献   
996.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2):F0002-F0002,F0003
2007年11月26~28日,"热带西太平洋国际研讨会:ENSO成因和全球遥相关"在广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WCRP、US-CLIVAR、IRD-France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亚印太交汇区海气"973项目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997.
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气候演变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旋回的米兰柯维奇理论。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热带过程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研究进展,暴露了传统的轨道驱动理论存在着对低纬区和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估计不足的严重缺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拟以南海与西太平洋暖池的深海记录为依据,进行全球性对比和跨越地球圈层的探索,通过观测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地质记录与现代过程的结合,检验和论证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变化机制的假说,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上低纬过程如何通过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同时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  相似文献   
998.
节水稻基农田作物轮作与灌溉模式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南方丘陵典型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基农田作物轮作与灌溉模式的需水规律和稻田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节水稻基农田作物轮茬与灌溉模式通过对水稻和油菜等作物产生的生长调控作用和补偿生效应,使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及稻田渗漏量大幅降低,各阶段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需水模系均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稻基农田作物轮茬与灌溉模式新的需水规律.与常规双季模式相比,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稻油轮作模式的需水强度分别减少了0.76、1.15、0.71 mm/d,渗漏强度分别减少了0.12、0.16、0.19mm/d,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0.14%、47.95%、17.81%.  相似文献   
999.
东亚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6]。了解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东亚季风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葫芦洞和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显示距今75~10ka北大西洋地区千年尺度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较强的东亚夏季风与北大西洋地区较高气温对应,反之亦然[7,8]。但是,在此之前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之间是否具有类似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尚没有明确的探讨。根据最近分别在意大利北部[9]和中国中部获得的石笋δ18O记录,笔者发现,北大西洋地区冰芯记录的间冰段(Greenland…  相似文献   
1000.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